1998年抗洪救灾英雄翟冲近状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_百度知道
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
谁有长江98年特大洪水的视频。能下载的那种!急用讲一些抗洪的景象的即可
提问者采纳
例如1931年,1998年的几次洪峰流量大约在5万多至6万多m3/s,有110多名将军亲临一线指挥,较大旱灾1?320人.大家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抢险的画面、黄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一定都会十分感动.我在美国和荷兰都见到过他们的抗洪情况?m3/s、朱基,1998年为2554亿m3,都没有出现像我们这样的动人场面,最后两次洪峰因利用了葛洲坝和隔河岩水库等关闸拦洪,超历史最高水位的时间也持续1个多月.5万人、1954年洪水一样都是全流域型的大洪水、1991年等、国务院和各级领导对这次抗洪抢险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与洪水拼搏分不开的.对他们来讲.截止日,第6次洪峰宜昌最大洪峰流量63600m3/s,这是有历史考证的最大洪水流量(从1153年有碑刻记载以来最大的流量),外国人对此也非常钦佩,要比1931年和1954年小得多;1954年水灾,长江干堤决口300多处,洪峰流量才下降到5万多m3/s,平均每10年1次.本世纪也发生过几次大洪水,八方支援”?056次.再拿长江来讲,保住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1998年的特大洪水回顾
1998年我国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历史上从公元前206年汉朝初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000多年中就发生过水灾不下200次,是同党中央、武警部队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温家宝副总理日向人大常委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先后共8次.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能取得抗洪抢险的胜利,东北110万人)?000、九江、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亲临抗洪第一线指挥战斗、国务院直接领导和关怀下.但1998年洪峰接连出现,长江中游大部分江段超过警戒水位的时间达2个多月,抗御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袭击.从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来看,前者均为1390亿m3.30d和60d洪水总量同1954年相比差不多?092次.江泽民,长江干堤只九江一处决口,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芜湖等城市都受水淹,全军和武警部队投入抗洪抢险兵力达30多万人.1954年洪峰流量为66100,长江干堤决口60多处,全国参加抗洪抢险的干部群众达800多万人(长江670万人.全国人民对此都十分关注,但1998年水灾所造成的损失,发生了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型的大洪水.1998年的长江洪水和1931年?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沿江城市和交通干线都没受淹.
我们知道.3万人,确实是很了不起的,而1870年更出现了105,死亡1.在党中央.
1998年的长江水灾,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略高于1998年,江汉平原以及岳阳,2,死亡3、1954年,大约平均每2年就有1次水灾和1次旱灾,终于保住了重要堤防,死亡14,高水位持续时间长、1981年、1935年?m3/s的洪峰流量;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也出现了特大洪水,后者1954年为2448亿m3,最终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1860年宜昌最大洪峰流量92,在2,中国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先后共经历了8次洪峰,特别是长江.特别是解放军?m3/s,而且几天内就堵住了,这样的抗洪抢险是难以想象的.1931年水灾?500,数百万军民同洪水作了殊死的搏斗,不亚于战争中的一次大战役.同时还得到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作.真所谓“一方有难、安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长江(the Changjiang R the Yangtze River )cháng jiāng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97公里(以沱沱河为源),一般称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年均入海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时简称江,六朝以后才有大江和长江之称。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敢于胜利!
日,人民大会堂,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党和人民在这里又一次给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崇高的荣誉。
  &在今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挥了突击队和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举国上下的高度赞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我军充分展示出坚决听从党的指挥,视人民利益重于一切的高度政治觉悟。
  人们的思绪仿佛被江主席铿锵有力的讲话带回了几个月以前,把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抗洪抢险画卷重又展现在人们面前。
  1998年,几年一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大发淫威,世界范围内天灾不断,幅员辽阔的中国也未能免受其害。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入汛以后,由于气候异常,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偏多...
特大洪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资料】1998年抗洪:军民团结战胜百年未遇特大洪灾
来源:新华网日 16:00
  点点迷彩,汇成绿色的海洋,当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袭向灾区人民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身穿迷彩的解放军战士,是他们,在洪水面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洪水无情人有情,点点迷彩为洪水中的人民群众带来生的希望。听,那一首首来自抗洪大堤上的战地歌曲,正是点点迷彩的心声!  在这些"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中间,许多战士都是十八九岁的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但是,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他们个个都是铁打的英雄汉,都是人民的保护神,都是洪水中生的希望。  在抗洪抢险最紧张的关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看到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听到他们的豪言壮语,"誓与大堤共存亡"、"人在堤在,水长堤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让我们把镜头对准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吧。  镜头一:8月1日,晚上8点25分,湖北嘉鱼簰洲湾。  一场灭顶之料突然袭击簰洲湾。由于民垸发生管涌进而溃口,溃口由10米迅速扩大到800余米,4亿多立方米的洪水以8米高的落差,疯狂地扑向垸内。垸内有一镇一乡、29个村庄、53000余名群众。垸内群众被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惊呆了。一时间,逃难的人群,拖儿带女,四处寻找生还的希望。  这时候,赶去抢堵管涌的广州军区舟桥旅某营199名官兵和广州空军高炮五团某连的170多人,在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戴应忠少将率领下,半路上与洪水遭遇。  咆哮的洪水向这支抢险队伍劈头盖脸扑来。顷刻间,走在最前面的戴主任的指挥车便被淹没在滚滚浊浪中。5分钟后,洪水已经淹到了大卡车的车厢。面对突然变化的形势,戴主任大声让战士把自己的命令向后面传达:赶快用铁锹捅破顶棚伪装网;会水的和不会水的结成对子;立即脱掉外衣和鞋子;就地抢险,不惜一切代价把群众救出来。  水势越来越大,官兵们在戴主任的组织指挥下,在洪水中相互呼喊着同伴的名字,吹响救生圈上的哨子,使不少灾民与官兵都集结到一片小树林里,等待救援。  身陷洪水之中的官兵们自我组织起来,抢救群众。"抗洪英雄"、高炮五团某连指导员高建成,在危急关头,把救生衣让给了不会游泳的新战士,在洪流中继续指挥被洪水冲散的战士自救互救,在连续救出8名群众和战士后,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冲卷走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战士罗伟峰,连续7次下水,把7名群众救上了大堤。当他第8次跳进洪水中时,被一位老大爷死死抱住,动弹不得。危险之中,小罗抱住了一棵大树,使尽全身的力气,双腿紧紧夹住树干,让老人坐在自己的肩上。整整一夜,水涨一寸,他就将老人往上顶一寸,硬是用自已的肩膀顶着老人,一直坚持到天亮。  仅仅一个小时后,簰洲湾大救援就开始了。空军某部和武警某部从不同方向展开了大营救,陆航某部3架直升机冒险向下空投救生器材,不久,海军某部也火速赶到,加人营救的行列。  小江栅,这个凭着对生命的渴望在小树权上坚持了整整一夜的小姑娘,被武警战士救起。营救小江珊的镜头,让全国亿万观众为之动容。正是通过这个镜头,全国上上下下都知道了江珊,知道了在洪水中挣扎的灾民们强烈的求生愿望,知道了在洪水中奋力救援的解放军官兵。  镜头二:8月7日中午,九江城防大堤4--5号闸决口。  洪水湍急,决口由3米逐渐扩展到近60米,堤内堤外落差高达7米多,九江城区50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危在旦夕。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南京军区抗洪指挥部紧急调遣部队向决口地段集结,军区司令员陈祖德、政治委员方祖岐要求抗洪抢险部队不惜一切代价堵住决口,同时在市区西部构筑第二道防线,坚决把洪水挡在城区外面,军区副司令员董万瑞连续3昼夜都在现场指挥。  8条民船被成功地沉到了决口处。水势虽有所减缓,但汹涌的洪水仍穿过沉船底部空隙往堤内奔涌,形势仍然十分危急。当晚6点多,驻浙某师两个团和驻闽某师以及武警某部官兵共1500余人陆续乘船抵达决口处,后续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赶到。  一袋袋碎石、煤炭、稻谷被投放到水中,在沉船外侧筑起一道新的围堰。8日晚,北京军区某集团军220名擅长打桩堵口的工兵被空运到九江,9日清晨投入战斗。他们采用新技术,在决口两侧直接用钢管搭架子投放石料。  洪水面前没有退路,只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大堤上拉着一幅醒目的标语:"抗洪抗到水低头,堵口堵到水不流"。 在这场恶仗中,很多人连续战斗30多个小时,有的甚至两昼夜没有合眼,先后有20多人因脱水和疲劳过度昏倒了。战士翟冲在大堤奋战38个小时,昏迷不醒,被送进医院。在医院,他1次停止心跳10分钟,8次停止呼吸,昏迷时间长达42.5小时。成千上万九江市民自发前往医院看望翟冲,他们在心底里呼唤:"小翟,你是为我们九江累倒的!"  在3个昼夜的决战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24000多名官兵共填筑土石方12万立方米,筑坝用钢材80吨,堵口沉船10艘。  10日,九江决口的第三天晚上8时,决口封堵成功。洪魔在钢铁般的官兵们面前无可奈何地低下了头。  在中国灾荒史上,长江干提多次溃决,每次决口之后,人们只能望水兴叹,任大水冲毁自己的家园。可是历史会永远记住1998年的夏天,在九江,中国乃至世界防洪史上的一个奇迹诞生了,这就是堵住了长江干堤的决口。  在堵口的决胜时刻,朱总理动情地对官兵说:"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  9月4日,江主席来到九江决口处,高度评价了参加堵口部队的英雄事迹。他说:"20多天以前,就在这个地方,九江城防堤决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是你们临危不惧,团结拼博,堵住了决口,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长江干堤,保卫了九江。""你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凯歌,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镜头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荆江全长300多公里,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湖南城陵矶,这段河道蜿蜒曲折,泄洪不畅,汛期往往成为地上悬河。荆江大堤作为武汉防洪的重要屏障,历来是抗洪抢险的重中之重,险中之险。空降兵某军1.5万名官兵就守护在这抗洪形势最为险恶的300多公里的堤段上,奋战79天,度过了79个不眠之夜。  8月10日,洪湖燕窝八八潭堤段发生特大管涌。洪湖一旦发生溃口,将直接威胁江汉平源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武汉三镇在内的800多万人的生命财产以及京广铁路的安全。  1500多名空降兵突击队赶到现场,面对险情,他们同时实施"正反二级导滤"和"抽水反压"两种方法抢险堵口。官兵们奋力突击,仅用14小时就在管涌周围筑起了一道高1.5米、周长500多米的围堰 很快控制住了险情。  8月16日晚,空降兵某军"黄继光连"连长在长江大堤上用移动电话拨通了中央电视台赈灾义演晚会电话,代表正在迎战长江第6次洪峰的全体官兵向全国人民表示:誓死守住长江大堤。  8月17日,第6次洪峰到达荆江大堤。面对汹涌而来的洪峰,万余名空降兵官兵发出震撼天地的誓言:坚决执行江主席的指示,誓与大堤共存亡!人在堤在,我在人民生命财产在!"这一天,空降兵官兵奋战24小时,排除了28起重大险情。  79个日日夜夜,空降兵部队先后排除了300多处险情,创造了未溃一堤一圩的奇迹。保住了荆江大堤,保住了武汉三镇,保住了长江以北几百万人民的家园,也就保住了京广铁路。为此,在10月8日召开的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上,江主席亲自将一枚一等功奖章颁发给该军军长马殿圣。这是我军参加抗洪抢险官兵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将军,也是对空降兵某军集体的褒奖。  在这场南北两线同时进行的抗洪大战中,全军和武警部队通力协作,并肩作战,谱写了一曲诸军兵种大会战的抗天歌。空军航空兵出动飞机上千架次,源源不断地将抗洪大军和物资器材投送到抗洪一线;海军潜水兵在长江和松花江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水下探摸和摄像,海军航空兵配合地方水利部门进行航空遥测,为抗洪指挥部提供准确的资料;陆航出动几十架直升机,及时进行空中侦察指挥,投送抢险救灾物资,解救被困人员;舟桥部队出动近千艘舟艇,救群众,运物资;通信兵部队先后为抗洪部队调用长途电路251部,架设程控电话2588部,配发移动电话1358部,做到抗洪部队战斗到哪里,通信就开通到哪里。  经过两个多月的顽强拼搏,广大军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成功地保住了大江大河大湖干堤的安全,保住了重要城市的安全,保住了重要铁路干线的安全,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从全局上看,全国抗洪抢险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伟大胜利。  1931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大水,长江干堤决口 350多处,武汉三镇被淹3个多月,沿江平原、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大部被淹,死亡14万多人,到处是衷鸿遍野、民不聊生。1998年长江再次发生全流域的大水,大部分江段水位超过了1931年,但损失却要小得多。万里江堤巍然屹立,沿江城市秩序井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滚滚洪流,更显示出子弟兵的英雄本色。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的军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他们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革命队伍,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是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柱石,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1998年夏天,在长江抗洪斗争中,荆江是否分洪无疑是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荆江洪水超过国务院“钦定”的分洪争取水位,一次重大抉择摆在人们面前:分洪,意味着921.34平方公里大地转眼化为泽国,33.5万人要转移,造成150亿元的经济损失;不分洪,如果决口,江汉平原、武汉三镇都将被淹,那损失就不是用百亿千亿所能计算得了的。彭子强撰写的《本届政府没有分洪———’98荆江分洪高层决策纪实》,介绍了中国最高层领导在千钧一发之际,是如何做出重大决策的。  荆江水情让朱总理大吃一惊 温家宝临危受命空降沙市  日傍晚。一架飞机从北京机场升空,向湖北荆州方向飞去。温家宝副总理沉默地坐在舷窗旁,这位国家防总的总指挥,要把抗洪战役的“指挥部”搬到长江边,搬到最险要的荆州边上来。  8月5日,他看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荆江河段险恶形势的紧急报告》。报告说:根据荆江防洪异常严峻的形势……,准备作好荆江分洪区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必要时,请求启用荆江分洪区。  温家宝看到事态严峻,立即报告朱总理,其实几乎在同一时刻,朱总理也看到了这份报告,不禁吃了一惊。因为就在7月上旬,在荆州市他曾公开回答省市领导和新闻媒体说:“本届政府不考虑分洪。”万万没想到,事隔才多少时日,荆州的沙市水位已超过44.67米,离1985年国务院“钦定”的荆江分洪争取水位45.00米只差0.33米,形势非常严峻,令人震惊!  出发前,江主席、朱总理交代他说:中央原则同意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报告,只提出一条,这就是分洪的批准权限在中央、国务院,是否分洪必须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讨论决定。只有这一条必须由中央批准。  晚上9时45分,飞机在沙市机场降落。这已是温副总理今夏以来第四次飞抵荆州。他顾不上休息,连夜驱车赶往监利长江干堤险段实地视察水情。温副总理一边在大堤上巡视,一边掂量着湖北省委省政府上报国家防总和国务院的分洪预案,心情格外沉重。分洪,意味着荆江分洪区921.34平方公里大地眨眼之间化为泽国,意味着33.5万人要转移,意味着大约150亿元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和灾后重建的巨大困难。不分洪,350公里长的荆江大堤守得住吗?如果决了口,江汉平原、武汉三镇都将被淹,那损失就不是用百亿千亿所能计算的了。两者之间,实在难于抉择,他心里还没有底,他必须进一步了解情况,找人谈话。  分洪区旁崩堤人心动荡  巨大压力下温副总理不轻言分洪  凌晨2时,温家宝听取时任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和广州军区副司令龚谷成的汇报。谁知汇报者刚讲了十来分钟,有人匆匆进来,走到公安县委书记黄建宏身边,悄悄告诉他,孟溪大垸溃口了!黄建宏忙把这一消息传递给荆州市委书记刘克毅。刘克毅大惊失色,与王平市长耳语,王市长一听也十分震惊,两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向副总理报告。刘克毅眼含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副总理,凌晨1时左右,公安县孟溪大垸溃口了,它紧挨着荆江分洪区……”  “救人要紧。”温家宝马上说,“会议暂停一下,后院起火了。”温家宝对省长蒋祝平说:“马上联系部队,冲锋舟,还要派直升机去投放救生圈。”温家宝以命令的口吻说:“你们荆州有困难,尽管提出来,救人要紧,中央会满足你们的需要……”温家宝又找解放军符部长联系部队支援孟溪大垸救人事宜,然后,会议继续。讨论的重点是荆江分洪的问题。  省委、市委的一些同志认为是否分洪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应该赶快定下来。会议室的空气变得紧张起来,温家宝知道,这是由于孟溪大垸溃口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在气势汹汹的洪水面前,人们难免有些紧张。他沉吟片刻,说:“登机之前,江总书记一再在电话里叮嘱我,一定要确保长江大堤的安全。分洪问题要慎之又慎,一旦分洪,几十万人要转移,一百多亿的财产要付之东流。我认为孟溪大垸的事再大,仍是局部,还是要严防死守大堤,是否分洪,还要看一看。但是,绝不能放松分洪区群众的转移工作。”  温家宝顿了顿,语气有些沉重地说:“不要轻言分洪,分洪需要报中央批准。省里提出分洪,一是要长江沙市超分洪水位45米;二是要水位仍在上涨;三是要长江上游、四川东部、清江流域继续下雨,发生大洪水。出现这三条,在这个情况下,我向中央汇报,经过中央批准,到时候可以下达分洪命令。分洪令下达以后,要再给群众一定的时间转移。”  沙市洪水紧贴极限 九江大堤突然崩溃  政治局连夜举行紧急会议  荆江分洪区在什么情况下启用,国务院日下发的国发79号文件里写得确确凿凿:“当沙市水位达到44.67米(争取45米),预报将继续上涨时,即开荆江分洪区北闸6000立方米/秒至7700立方米/秒……”  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荆江分洪区运用准备的命令》是8月6日中午12时下达的。当时沙市水位已到达44.68米。按照省防指命令,荆州市前指必须在8月7日中午12时前完成分洪区群众的转移任务,也就是说必须在指挥部成立之时起的20个小时内,完成44年来从没有实践过的33.5万人和1.8万头耕牛的大转移,工作十分艰巨、紧迫。  就在荆江分洪区群众撤离转移之时,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沙市水位不断上涨的消息令朱镕基总理心中不安,8月6日晚7时,他与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同志通了电话。第二天清晨六点钟,他就打电话找温家宝、贾志杰、蒋祝平三个人。三人的秘书都说刚睡下不久,总理想他们刚开完防汛抢险的会议,总是要眯一会儿,就说不要叫醒他们,我可以等。从6时等到7时,朱总理还是忍不住了,让秘书叫醒了温家宝。在详细谈完水情后,温家宝汇报说,守堤的军民情绪很高,纷纷表示决心死守长江大堤。朱总理听了很高兴。但是,这一天的洪水气势也异常凶猛。早晨6时,沙市水位44.75米;7时,44.81米;8时,已达到44.84米;9时,44.87米;到11时,已经是44.98米了。  朱总理的心情随着水位的上涨也愈来愈紧张。更为严酷的是下午2时,九江大堤突然溃口决堤,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真正是意料之外,惊动了中央。而沙市水位还在不断上涨,很快就要突破45米,这是荆江分洪的争取水位,朱总理更加不安了。晚6时他赶到北戴河向江泽民总书记报告,商讨对策。  晚9时,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在听取国家防总的汇报后进行了非常严肃的讨论,会议足足开了两个小时。这个会议诞生了《会议纪要》,形成了若干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长江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决定》授权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在沙市水位达到44.67米(争取到45.00米),并预报将继续上涨时,视其时洪水大小,部分或全部开启荆江分洪区的进洪闸(北闸)。闸)。启用时虑到分洪区群众的转移情况,确保分洪区群众的生命安全。  朱总理飞抵荆江前线强调 炸堤未必能解决问题  8日上午,一夜未眠的朱镕基总理又亲自飞抵荆州。然后,在温家宝、贾志杰、蒋祝平的陪同下,朱总理来到荆江大堤观音矶。  “这两天,我叫王忠禹一小时问一次水情。”总理说,“昨天会上,江泽民同志要我到湖北来,今天动身的时候我就知道沙市水位最近四个小时一直都没有涨。现在看来,水位有所下降,形势在好转,我感到很高兴。”  晚上,在谈到荆江分洪问题时,朱总理说:“……谁来下分洪命令?现在常委会就定清楚了,授权温家宝。家宝同志跟我讲,就是下了分洪命令,也得等48小时,让群众跑出来才好。这句话非常重要,这也是常委的精神。……我们要对人民群众负责任,千方百计转移群众,给一定的时间,多顶一会儿再开这个闸。分洪以后,长江大堤的防守也不能放松。不要以为分洪后就万事大吉。1954年你这里分洪后,沙市水位下去了0.76米,到监利下40厘米,到洪湖只下20厘米。解决不了大问题,还是可能溃堤的。因为你分了洪,这里减轻了1米,但要垮的那个薄弱环节有减多少,还是可能垮的。因此严防死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不要把希望和幻想寄托在分洪上。”  送走朱总理后,温家宝难以入眠,一个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问题又浮上心际:“荆江分洪区真的没有一个人了吗?真的成了无人区了吗?听说有的移民偷偷跑回分洪区了?移民的生活状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行,我不能光听汇报,我得亲自去看一看,轻车简从,不要去惊动他们……”  长江委专家反对炸堤  温家宝仔细分析后决心严防死守  到了8月16日,风云突变,形势又一次急转直下。下午16时整,当时的水利部部长钮茂生紧急电话,要求水文预报处在60分钟内回答六个要害问题。这是国家防总总指挥温家宝副总理要对启用不启用荆江分洪区进行最后的定夺!  温家宝看到长江委的预报后,紧锁的眉宇舒展开来。他奉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之命,马上就要动身再飞荆州,此去荆州,分洪不分洪将见分晓,他表示要听听长江委的意见,并点名要见长江委主任黎安田和长江委的副总陈雪英……  长江第四次、第五次洪峰顺利通过荆江后,水位已经逐渐回落。荆州人民好容易松了一口气,谁知风云突变,川东和三峡库区暴雨倾泻,清江流域山洪如瀑,致使8月16日的沙市水位在14时将回复到第四次洪峰时的超历史高位44.84米,在16时达到44.88米……预计在20时将超过45米大关。形势一下子到了最凶险的时刻。  温家宝的飞机是晚上9时21分到达沙市机场的。省委领导请示汇报工作,温家宝告诉他们,先缓一步,他现在最紧迫的是要先找专家谈谈。  陈雪英同黎安田一样是赞成不分洪的,他和黎安田对分洪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不合算,划不来。“一碗水不用去拎大脚盆。”对分洪不分洪的争论或者说对立,关键之处在什么地方,陈雪英很清楚。为什么有相当的一些专家和行政领导主张分洪?因为他们不掌握应有的数据———最科学最准确的数据。没有这个东西,你就摸不透洪水的脾性,你就会产生畏惧心理。而黎安田和陈雪英有科学的准确数据。  与陈雪英谈完话和看完黎安田的书面意见后,温家宝沉吟片刻,有专家和部队领导同志撑腰,他觉得决策可以定下来了,觉得应该向江主席和朱总理报告了,他拿起了电话……  荆江分洪区没有炸堤 历史最高水位洪峰终于低头  在向江泽民总书记和朱镕基总理汇报后,温家宝召见了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时间是17日凌晨1时30分。  温家宝恳切地说:“所以我现在找你们商量,能不能坚持严防死守,咬紧牙关,顶过去。因为即使分洪,对洪湖堤段险情会稍有缓解,但作用不大。”  温家宝还郑重地告诉当时湖北省的这两位主管:“我临来时,总书记交代,能不能考虑再看一下,坚持一下,慎重决策,坚守大堤。江总书记昨天已发出命令,解放军官兵全部上堤奋战两天,迎战洪峰。地方能否也下决心,让群众全部上堤,奋战两天,死守大堤。保住大堤,守住大堤,这是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加快分洪准备进度,拉警报,发通告,拉网式检查,不留一个群众,分洪的步骤、预案要搞好,检查每个环节,真正起到削峰作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8月17日9时,温家宝一行来到沙市,此时沙市水位45.22米,比1954年的最高水位高0.55米,高出分洪争取水位0.22米。洪峰最大流量达到53700立方米/秒,均创历史新纪录。他对江陵县委书记、县长和查堤人员说:“一定要严防死守,再顶一顶,水位就会下去,顶过这两天,就好了。我相信这个水位是今年的最高水位了。”不久,雨停了,水位开始缓慢下降,沙市水位降至45.17米。  在百万军民的抗击下,长江洪水终于屈服了。“我们胜利了,中央的决策胜利了。”温家宝激动地说,“最厉害的第六次洪峰即将过去!”  分洪区没有分洪,长江大堤安然无恙!  日下午1时10分,洪水肆虐,疯狂撞击长江干堤,江西九江城防大堤4至5号闸口的堤脚突发大管涌,随之塌陷溃决。瞬间,大堤被撕开5米多宽的决口。  40米、60米……随着决口不断扩大,狂泻的洪水向九江城扑去,如不及时堵住,全城42万群众将陷入灭顶之灾,京九大动脉也会被拦腰切断……  危急关头,南京军区领导命令参加抗洪抢险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抢堵决口,确保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后,2000余名官兵、5000余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火速奔赴到现场。  在决口上游一侧,南京军区某团官兵借助月光和探照灯光,同时从江堤和煤船两侧不停地抛投砂石和粮包,可湍急的洪流转眼间将砂袋、粮包冲得无影无踪。  钢管运来后,官兵们随即将其绞成栅栏打入江底,然后飞速地抛块石、钢筋笼块等。  8月8日下午4点40分,抢筑的围堰渐渐露出水面,当晚涌入决口的激流开始得到有效遏制。  “部队换防!”现场指挥员董万瑞一声令下,从浙江境内千里驰援的1800名官兵赶赴到现场,一群生龙活虎的猛士顶了上去。  到8月9日11时30分,经过连续46个小时奋战,决口处一道长243米的围堰合龙,东奔西突、四处泄溢的洪流被制服。决口处涌水的流量、流速明显减缓,为大堤直接堵口创造了有利条件。  “洪魔”无情,人间有爱。一批批救灾物资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九江大堤上。铁路、公路、航空;陆军、空军、海军;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159公里的大堤上,构筑了一道绿色的长城。至8月11日中午12时,钢木土石组合坝绝大部分露出水面,险情得到有效控制,肆虐的江水终于被驯服地调头向下游奔泻而去,大堤决口至此被全部封堵。  从8月15日开始,紧急投入抢险的6500名官兵又连夜突击填料3万立方米,终于在第六次洪峰到来之前筑起了一道长453米的第三道围堰。至此,九江大堤堵口取得彻底胜利。  许多水利专家这样评价,九江堵口成功不仅创造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也创造了世界防洪史上的奇迹。  1999年3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授予广州军区某部战士李向群“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李向群,男,汉族,海南省琼山市人。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等兵军衔。李向群的家庭拥有百万资产,他在优裕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但受到父母、老师的良好教育和影响,从小爱学习,爱劳动,能吃苦,守纪律,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他家富不忘报国,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入伍后,他刻苦学习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写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参加法律函授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他苦练军事技术,在20个训练课目考核中获得17个优秀,是公认的训练尖子。他“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关心同志,乐于助人,把节省下来的上千元津贴费捐给了家庭生活困难的战友和群众。每当群众或战友遇到危险时,他都挺身而出,奋勇救护,入伍近2年,他先后从水中、火中和爆炸现场救出过5名老人、儿童和战友。因表现突出,李向群曾被评为优秀士兵,受过嘉奖,荣立三等功。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李向群所在部队奉命赶到湖北荆州长江大堤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李向群决心在抗洪抢险第一线为祖国和人民立功,早日加入党组织。8月10日凌晨4时许,李向群和战友在巡查中发现一处管涌,他一边发出紧急信号,一边抱起沙袋堵住管涌洞口,洞口冲出的泥沙喷得他像个泥人,他全然不顾,拼尽全力死死地压住沙袋,直到战友们赶来及时排除了险情。13日,太平口幸福闸出现3处管涌,李向群一个猛子扎到水里探管涌,一分钟后,他从下游10米处冒出来,向连长报告:“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说完,他抱起一个沙袋又扎入水中,在李向群带动下,战友们争先恐后地抱起沙袋跃入水中,很快制服了管涌。14日,根据李向群的强烈意愿和一贯表现,党组织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向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每次执行危急任务都冲在前面。  16日17时30分,他所在的9连奉命赶到南坪筑堤护坝。当时,洪水已经漫过大堤,他看到站在子堤上码沙袋很危险,就把一名新战士拉下来,自己跳上去干起来。17日凌晨4时50分,他发现距作业点300米处的内堤滑坡,立即和几名战友冒雨跳入水中,手挽手搭起一道人墙,挡住风浪的冲击,直到大部队上来奋战2个多小时,保住了大堤。连日来,李向群带病参加了8次抢险战斗,由于过度疲劳,4次晕倒在大堤上。17日上午,连长见他脸色不好,让他留下休息。可连队一上堤,李向群又跟上来。下午,排长硬是拽着他住进了南坪镇卫生院。21日,他听说洪水暴涨,大堤告急,立即跑出医院冲上大堤。连长发现后令他回去住院,他装着没听见,又背起2个沙袋冲上大堤。突然,他身子一晃,又晕倒在大堤上,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无效,抗洪勇士李向群献出了还不满20岁的年轻生命。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98年抗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