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拉星传奇源为什么别人的源十几级就有禅定以

视频打法:
学习力、配招推荐
点评:当源展现它的力量时,日月星辰都将静止注目,河川云风都会逆流倒转,所有的暗夜都将消失无踪!
阿丸推荐亚比:
阿丸推荐高科技:
共0条评论,有0人参与,如何禅定/祖源禅师十魔乱正,如何科学禅定
66文章网, 最全、最新、最实时的知识分享平台!
如何禅定/祖源禅师十魔乱正,如何科学禅定
一 : 祖源禅师十魔乱正,如何科学禅定师曰悟修禅那。(]非同细事。内外诸魔恼乱正定。少无主宰。贪着爱境。因境打动堕于魔网。本是善因反遭恶果。初学后昆慎之防之。愚开十条辨魔之义。自审自察。心魔天魔用慧观照。消灭魔孽心垢若净。诸障自泯。何怕天魔焉敢惑正。今将十魔而述于后。一者宿冤。二者外惑。三者烦恼。四者所知。五者邪见。六者妄想。七者口业。八者病苦。九者昏沉。十者天魔。斯十魔障能挠正修。慕道之人谨之慎之。问如何谓宿冤魔师曰宿冤魔者为之业障。远劫今生在凡位中。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杀盗淫妄贪嗔痴爱。多结冤家。今世会遇欲学大道。侵挠不安。能障圣事不得成就。须生惭愧恳祷忏悔。求哀三宝神力垂佑。一切宿业自消自灭。一切冤家自退自散。再发四愿普利群生。速得无漏急证菩提。参禅之人须自忏之。问如何谓外惑魔师曰外惑魔者为之人障。阐提小人贵贱不等。恼乱定心不得安稳。此无别故。皆是少权或缺礼义。或因自高。或自我慢。或是口直。或是行粗。或是仗势。或是夸才。或是言恶。或是称己能。或说他过。或少和色。或无恭敬。或肚不宽。或欠忍耐。故召不信。惑乱修行。生心动念遮障本明。慕道之士须要卑下。退己养德方免人障。后学初进宽之忍之。问如何谓烦恼魔师曰烦恼魔者为之事障。事障不除能乱正修。云何为烦如何是恼。烦逐外境恼生内心。修禅之人定须断之。如不顿除性定难现。见女生心淫心烦恼。见杀生心恶心烦恼。见财生心盗心烦恼。见物生心贪心烦恼。见人生慢我相烦恼。见卑生傲自大烦恼。见逆生嗔恚心烦恼。见顺生喜随意烦恼。见冤生憎恨心烦恼。见亲生爱私心烦恼。一切外见内生取舍。俱为烦恼。难以尽述。参禅之流。定除事障。事障不空烦恼正定。后学之人胡不断之。问如何谓所知魔师曰所知魔者为之理障。理障不除能乱正定。云何所知如是之过。知我得悟。知我通宗。知我明教。知我会理。知我多文。知我多见。知我戒严。知我得定。知我有慧。知我证空。知我自在。知我无碍。知我得通。知我得妙。知我证道。知我成佛。等等所知为之理障。理障不除。法执不忘。法执不忘。真心不现。修禅定者必要泯之。问如何谓邪见魔师曰邪见魔者为之执障。执障不除必堕邪定。云何邪见如是乱正。执性不坏为之有见。执性本空为之无见。执本不死为之常见。执随气灭为之断见。执无生有为自然见。执气化形为邪因见。自如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一切邪执邪见。因缘自然不离空有。断常两头自障本理。往随歧路。参禅之流须知悟之。问如何谓妄想魔师曰妄想魔者为之自障。自障不空生灭不停。颠倒散乱遮障本心。参禅之人须要空之。今举一二以明妄障。妄想悟道。妄想修证。妄想得定。妄想发慧。妄想多知。妄想能文。妄想名远。妄想多供。妄想为师。妄想众归。妄想续祖。妄想住刹。妄想弘道。妄想留录。妄想得嗣。妄想入藏。妄想神通。妄想玄妙。妄想奇特。妄想异怪。妄想长生。妄想返童。妄想飞升。妄想成佛。诸妄不空。动念乖真。初学慕道泯妄为本。问如何谓口业魔师曰口业魔者为之狂障。若不俭言纵意多谈。散心乱念不得定心。口业因何过之太甚。谈玄说妙讲教言宗。自夸得悟卑他愚迷。论人长短说人是非。吟诗歌赋信口胡唱。平论古今邦国兴废。昔日贤愚今世凶善。不干己事。高言发怒。背面毁誉。当面称讥一切利割之言。使自妄失正念。参禅之人须要深戒。不但俭言养德。而且使心不乱。初机修行慎之忌之。问如何谓病苦魔师曰病苦魔者为之害障。身多病疾皆因业愆。或自失调变生百病。不得受用学道有碍。愚开数条须自预防。调理脾胃节择饮食。少食厚味且忌生冷。饥莫读诵饱莫负重。食后勿睡穴忌饱餐。好吃腐烂爱食煎炒。偏贪五味。强用非物。湿地坐禅。风处打睡。汗出入水。受暑贪凉。当风沐浴。露卧星下。大饥大饱大喜大怒。大寒大暑大雨大露。内伤外感。一切失调。生诸疾病使身不安。后学须知预防避之。问如何谓昏沉魔师曰昏沉魔者为之睡障。睡障不练昏沉大重。真心不朗慧性不发。随在暗昧黑山鬼窟。其病何因多此昏障。皆因食重多贪厚味。语多丧气劳形脾困。精神不清浊气浑乱。愚痴多怒懈怠放逸。不念生死唯贪安乐。后学用功须发精进。引锥刺肉一头触柱礼佛燃灯。立俭径行苦身磨练。睡魔方轻。不然纵意真心不朗。参禅之人勇猛降之。问如何谓大天魔师曰大天魔者非同诸障。皆因正修将以证道。心精通沕湛然不动。惊起天魔及诸鬼神。宫殿崩裂大地动摇。魔王惊怖魍魉慌越。一切魔魅俱有五通。同来恼乱不容入圣。变诸异怪。化诸欲境。乱尔禅定。心生取舍。魔得其便主人受害。自发颠狂。为己成佛。生陷王难。死随无间。参禅之士正念分明。智慧朗照一心不动。任他使能我不见闻。正定降魔自然消灭。后学修道慎自辨之。二 : 爱如禅如果,相逢是一场游戏,那我们都只是迷局中的玩偶。 是什么时候,开始了那一瞬对望的眼神。是什么时候,开始了点点殷切的思念。是什么时候,才发现没有你的生活,我已经无法呼吸。你不是那江南烟雨中,渔舟唱晚时我撩开竹帘时的美好憧憬,你不是那青石小巷,我转过街道所遇见的一见钟情,你更不是那夕阳西下,云日黄昏里的相逢知己。你不是我所有的梦,所有的期盼与憧憬。你只是在我不知不觉中成为我的思念,我的呼吸,我的灵魂。 如今,我愿可以长跪于佛前,求他,用生生世世的修行,换我们的一段尘缘。 那一世,你是翱翔于空的青鸟,我便是那游荡水中的飞鱼。 那一世,你是娇艳瞩目的牡丹,我便是那倾慕一生的露珠。 那一世,你是浩瀚无边的大海,我便是那长久守候的鸥鸟。( 文章阅读网: ) 那一世,我是你的南柯一梦,你是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终点。 今生再能相逢,已是难得的缘分,可不可以从此珍惜,万勿错过。爱是我心中的禅,而你便是世间的爱。三 : 如何禅定先把入定感覺讲一遍: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了。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出定了?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出现。打坐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身体、呼吸、念头)!不知道自己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就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你入定把握好以后,自然会知道怎么出定。在最初阶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赶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会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唤醒后,又入不了定。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么入定给忘掉了。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你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带来的,有一点清晰,知道自己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出现。就要翻身了。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时候是由重到轻,逐渐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入定过程与死亡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神识也走掉了。学佛的人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呢?离开这个身体,还未进入那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对于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入定又分成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前面的三禅,都还有身体存在,喜悦存在。初禅,是把身体空掉了,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你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一点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自己已进入三禅。在三禅里面,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在三禅里面能入定的人,从外边的生理现象看,即便是80岁的人,他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渐渐发硬,就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会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为什么大人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才会变得柔软。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断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越是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伤。越是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伤。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比较好,手脚会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还是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二禅明显的一个反应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种内在的安静度,比外在更安静。所以对外面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都听不见,就是因为他头脑很复杂,内在很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的时候,你喊他的时候,不需要大声喊,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度的磁场平方延伸的非常广大,甚至把对方包容进去,所以轻轻一叫,他就能听到。如果内在的宁静度根本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也听不见。当处在三禅时,反应最明显的是不愿意考虑问题。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会感到身心特别累。这时也会有念头,但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着这股力量处在定中(气定神闲)。为什么我们打坐一个小时会感到很疲劳?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懒腰?而有的人疲劳的时候需要打坐,坐上一个小时感到很轻松。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意味着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极度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是放松了,能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运动,后者是处在高质量的休息状态里。为什么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他在这一个小时中,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清定上师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来度过。1996年我亲近过他一次,他的两个侍者告诉我说,上师每天晚上打个盹,就休息好了。打个盹20分钟,其余23个半小时都在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才理解了。当前面的三禅结束后,进入四禅,已关闭了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经中的“照”。因为已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来到镜子面前,你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看不清对方,是自己未修炼成一面镜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镜子,你会完全看清来到你面前的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因为你是一面没有色彩的镜子,你会完全还他本来面目。佛教中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教、瑜伽术,都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没有办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姿势调好;二禅,把呼吸调好;三禅,把自己的思想念头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思想。所以不能入定。有的人通过死坐多年,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怎么进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过了几个小时,出来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你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道理。(这里指的是圣人的睡)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头几次入定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刚开始要入定10分钟,出来几分钟再进去10分钟,再出来,反复训练。就如你们走进山洞,住10分钟,赶快出去,几分钟后再赶快进来,住10分钟再赶快出去……。如进来后住上几年,会忘了如何出去,再如何进来。问:四禅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条路吗?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有的人开始坐禅很清醒,后来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越坐越昏沉,发展到打坐不打坐都昏沉!这就是身体运转的规律。生理上的力量从下往上升,头就不缺氧,就不昏沉。从上往下行,头部缺氧,就会昏沉……究竟要几个来回,因人而异。* 我第一次去见空有和尚,带了一个“随身听”,他要听一听,问各个键都是干什么的。他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身体里面那么多开关,但只有一个总开关。所有的开关就是动一个念头就行了。”所以身心开关,要比电视开关简单多了。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师:可以。但功夫浅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可以。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用吉祥卧入定的。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才可以。为什么古人都讲究打坐入定,而不用“打卧”?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生理,时间最持久,最容易入定。为什么古人都不坐凳子,互相对面跪着或把腿一盘,下半身的能量不需要了,把能量直接往上逼,上到头上,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盘起腿来有3/5的能量给了上身,供应上身受用。子时上半身的阳气和下半身的阴气交会。放松的状态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和合完了。子时,全身之气从四面八方汇集,汇合完后,又从中间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时打坐容易出现很多境界。但功夫差时会影响身体(子时最好休息)。老参不存在这个问题。* “宝瓶气”练好,就产生“拙火定”,拙火定产生热量,传遍全身。日(正月初六日)你们已经有的要打瞌睡了,你们不是想对治昏沉和打瞌睡吗?吸一口气,沉入丹田,憋在那儿,不往外呼。氧气就会顺着中脉输给头脑。头脑有了氧气就不会打瞌睡了。前两次讲了怎样入定、出定的方法。今天讲住定的对与错。经常看到道友打坐不动、叫他听不见,就说这是“入定了,”究竟入定后听见声音为对,还是听不见声音为对呢?对于这个问题讲一个故事,让你们去判断。出家剃头并不是释迦佛制定的。在佛出家前就有“沙门”,佛借用了这个词。(上师讲了佛出家前游四门的故事)佛游四门,最后一门外,看见一位剃着光脑袋,穿着黄衣服的修行人。问:你是什么人?答:我是沙门。问:沙门是什么意思?答:出家修苦行的人。问:为什么修苦行?答:修内心的贪、嗔、痴,要出离,了脱生死。这时悉达多太子眼睛一亮,问:修行就能了脱生死吗?认识到要了脱生死,唯有修道才能解除心中的疑惑(在其它三门外边遇到了老、病、死人后,一直在寻找了脱生死的方法)。见沙门后,回到家中一直闷闷不乐,想要出家。在悉达多没出家以前,印度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其他教派只要离开社会,跑到山林里修苦行的都叫“沙门”。佛陀出家后,同样学别的教派的作法,以及他的弟子,都是把头剃得光光的,称做沙门。当时专门为佛剃头的尤婆离尊者,已证阿罗汉果。他为佛剃头非常专注,从不敢打妄想,专注在佛的每一根头发上,和佛成为一体。有一次剃头时,佛说:你现在已经进入初禅。继续剃头,佛这时也和尤婆离融为一体。佛又说:你现在已入二禅了。优婆离听得清清楚楚,因二人成为一体,彼此能感受到。继续理发,佛又说:你这时已进入三禅。尤婆离同样听得清清楚楚。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入定后能听到声音,并不是叫他听不见。也不是定身法,不能动也不能做事情。现在可以想象佛和尤婆离当时的画面:一边工作、一边入定,彼此之间还在对话!有的人说入定以后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定呢?这也是一种定,但不是我们修行人追求的定。这种无知觉的定,是不正确的定。也即是“无记定”、“断灭定”。这样的定,入上十万年也不会开智慧!通过尤婆离给佛剃头的故事,说明你只要一心一意做事,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就是禅、就是定!禅门里有句话:“心境一体就是道!”比如说你们切菜时,心集中在刀和菜上,一心一意地切菜,这就是禅,就是定!你们现在一心不乱地在听讲法,这也是在定中。你做任何一件事,能把握住身心,全身心做一件事,就是在定中。如果身坐在洞内,而心跑到外边去了,这就不叫定。能达到身心都在洞内、一心不乱,即是禅、即是道。这么说来,修道入定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可是“心境一体,”我们能保持多久呢?你能保持10分钟,就是入定10分钟;保持一个小时,就是入定一个小时;保持一天,就是入定一天;天天如此,就是天天在定中。实际上大家很难做到。人在此,心在彼;人在做这件事,心跑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养成这种习惯后,修道就很困难。所以说,你们在读书、诵经时,眼专注在文字上,心专注在意境上,就是禅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入定。在泰国的法相寺,吃饭就是一种修炼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吃饭上,一顿饭可以吃好长时间。整个精力集中在牙齿、舌、食物上。不像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考虑问题,还在聊天,饭吃完了,问题也考虑完了。还觉得挺好,没浪费时间。实际上,当你吃饭的时候没有用心品尝食物,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同时考虑问题,也不能专心去考虑。如果说大家在砍柴、种地时,身心放松,思想集中在刀上,锄头上,和这些土地、柴、工具融为一体,(身、心、物合一)就是禅定。为什么当我们专心做一件事的时候,不知道疲劳,做完后才感到疲劳?这也是在定中,因为太投入了。太投入就是“道”。出来后有了散乱心,于是疲劳也跟着出现。因为我们和任何一件事情融为一体时,身心高度集中,达到心境一体。(“心”是自己,“境”是面对的事物)当心境一体的时候,六根是完全张开放松的。所以没有理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为什么有的人打坐入定后,听不见外边的声音呢?那才是真正“心不在此”,心溜走掉了,所以发生在周围的声音他没有听到。究竟入定需要多长时间呢?并不是十分钟就是初禅,20分钟是二禅,30分钟是三禅。每一层禅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或者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时间,而是一念之间就可以走完四禅八定。并不是说坐得时间越长,禅越高。如未掌握技巧,坐多久也入不进去。古人讲“一念相应即是道”,也有讲“刹那间就相应。”因为心念的速度快得难以相信。因为四禅有不同的征兆和特点,所谓有次第,那是对初学禅定的人来讲。对于一个成就了的阿罗汉来讲,四禅八定刹那间进去、出来。佛经记载中有一个故事,说目犍连尊者去降伏一条狂龙,这条狂龙在当地整天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目犍连尊者的神通是非常了得的。他化成小虫钻进龙的鼻子里,龙知道目犍连尊者来降伏他,它想通过呼气把尊者给甩出去。大家看过大象怎么往外喷水吗?大象把鼻子插进水里,拔出来一喷水,喷好几米远。吸水非常快、喷的力量也非常大。目犍连尊者就在龙吸气时,进入其鼻孔里,马上入了大定。龙呼气时,他已入了三摩地,龙根本没办法把他喷出去。你们想想,吸、呼之间的时间多么短暂?目犍连尊者已入了三摩地。入定是在一念之间,刹那间把所有的禅定给走完。换句话说,如果狂龙想破坏目犍连尊者的身子,他同样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刹那间从三摩地中出来跑掉。也就是我前天讲的,你们的腿未炼好,同样可以入定。因为入定的速度是太快、太快了。通常盘腿半个小时没问题,半个小时能入多少次定?一分钟就可走完入、住、出定。30分钟要经历多少次入定、住定、出定?只不过大家没有用心去体会。实际上你们现在都可以用身心来体会,当我们全身心高度放松后,首先感到身体不存在了(对声音反应特别敏锐),只有念头。想走动也不能,因为身体没有了,无法走动,念头指挥不了身体。接着念头也没有了。再往下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听到心跳特别快;有的人呼吸很困难(说明身体未过关,不能完全适应);也有的人会感到身体升起来,消散了,只有意识存在、头存在,身体的其余部分都不存在了,睁开眼睛的时候,也感觉不到身体存在。因为意识还未动,还处在定中。这时生起一个念头,身体才会动弹。之所以大家认为入定那么困难,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叫做入定。当走路的时候,不要养成考虑问题的习惯。应全身放松,把思想全部投入到虚空中去,哪个地方也不要住。如能这样,你不会感到在走路。有时产生一点妄想,会感到两只脚像踩在地毯上一样。一天走100里路没有问题。也不会感到累。上次来的那个洛桑求杰胖活佛,经常一天走100公里轻而易举。实际这也不算什么。但在如今,已很了不起了。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走路,有时问他走路有什么感觉?他说就像踩在云端上一样。通常大家对圣者的体力那么充沛无法解释,实际上就因为他们“一心不乱”。如果你们做事一心不乱,也不会疲劳。但从“一心不乱”中出来后,就会感到有点疲劳。训练入定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我个人就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掌握这个方法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入定。拖地板、洗衣服,哪一样事情不能入定呢?但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拖地板、洗衣服的时候,都是在想问题,胡思乱想。因为无始劫来,没有人教我们利用擦地板、洗衣服来入定。“禅油子”夜不倒单,盘腿能睡觉,必须全身放松才能睡着。但醒来后脖子会疼。睡着了和入定是一模一样。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每次听了要消化掉。问:怎么走路(训练入定)?师:走路的时候,思想哪个地方也不要放。“哗”一下子放开了。把心从身体中离开,抛到虚空中。真正的无住,就是全住。全住就是无住。把心放到整个虚空中,身体就像个机器人,只知道走,像一阵旋风一样地走。通过实践,慢慢训练,才能感受。* 跑香的时候,肩要沉下去,略伸颈(脖子略带一点点意识往上冲)。两肩自然下垂,腰杆挺直,下巴稍微低一点点,身心必须高度放松,身心放松就容易空掉。* 要训练,实践,要去体会呀!不然整天傻乎乎的坐在这里,什么时候会入定?会开窍?下次讲佛教用的最简单的方法—观呼吸,也就是“安般法”。* “四禅八定”修完也不能完全掌握生死,但要了生死,必须经过四禅八定。* 身体叫“感受”,心理叫“知觉”。当身心都空掉后,唯独正念存在,叫“觉知”。* 腿不麻、不疼,身心不存在了,唯独意识存在;有声音,但不去分别是什么声音,这就是一种定。* 在夜深人静时,或纷乱的环境中走动,思想不住地去训练,都可入定。* “观想”是以心理影响生理,生理起变化,又会影响心理。四 : 如何修禅定什麽是禅定,如何修禅定(一)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靠修六度而到达智慧的彼岸,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修禅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㈠、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㈡、细心住: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㈢、欲界定: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㈣、未来禅: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①、初禅: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满满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②、二禅: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喜”。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看过《如何禅定/祖源禅师十魔乱正,如何科学禅定》的同学还看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拉星超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