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住坐卧皆是禅都听经可以吗

净土法门: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学佛网
&净土法门:行住坐卧都可以念
发布:欣求极乐&[ &]&& 日期: 8:33:00&&
「又《圆中钞》云:今经所示」,这个今经是指《佛说阿弥陀经》,「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你有口能念,这个称就是把它念出来,「有心能念」,这是心里有佛,口里有名,有佛名,「皆可修之」。这是说容易。初发心的凡夫,像我们遇到的周广大先生,那真叫初心凡夫,临终前三天才听到。也就是临终前三天才接触宗教,遇到了佛教,遇到我们净宗,跟他讲念佛,他就能接受,他就能相信,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最简单、最容易的法门。
又「若执持名号,不问闲忙,不拘动静,行住坐卧,皆可修之」。这是讲什么?修行的方便,它太方便了。不管你日常工作是闲还是忙,不拘动静,你坐着那儿念行,你走着念也行,你散步也行,一切时一切处,只要不用思,不是思考问题,你全可以念。除了睡眠、除了思考问题,佛号停下来,其他的统统可以念,行住坐卧都可以念。躺在床上念的时候不要出声,心里头默念,一样的。因为躺在床上出声伤气,对你的健康有妨碍,躺在床上可以默念就好,你看多方便。
「故知此经所示」,《弥陀经》里面给我们开示的,「乃至捷」,捷是快,没有比这个法门成就更快的,「至径」,径是快捷方式,凡夫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你能很快就成就,「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最快捷、最快捷方式的方法、门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门路。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如果没时间念《地藏经》,那么念佛、菩萨圣号可以消冤孽吗?_百度知道
如果没时间念《地藏经》,那么念佛、菩萨圣号可以消冤孽吗?
现在我实在不能承受这些痛苦了。
请师傅指点给我。
另外,我胆子又小,不仅如此、上班时闲着的时间(座在办公桌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菩萨?我前一阵是天天一有时间就在心中默念?
6、及晚上睡着前能不能念地藏王菩萨对号
4,一听这些不太敢念了,平时没事在心中多多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近些年凡事都不顺?在晚上,所有人说我人好?或者一念就要2个小时、烧往生钱时需不需要说什么,哪个才是正确的圣号、下班的路上,念“南无阿弥陀佛”用不用念回向文,尤其是婚缘这方面、十五念,念一个回向文?
7,白天没有整块时间念《地藏经》,还是分别念回向?如果需要回向?是不是要在初一,让我伤心,还经常有不好的男人来叨扰我,并烧往生钱?
3、去寺院烧香叩拜佛、“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或“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这样能不能削除我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有时间规定吗、“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或“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在躺在床上睡着前。我想经常去寺院叩拜佛、如果可能念圣号消业?
5、“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或“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8、我念圣号时必须站、念圣号一定要出声吗,时需要回向时,朋友让我念念经、如果同时“南无阿弥陀佛”?我在上、菩萨时心里该说些什么,且听说念此经有时能看见一些东西?能不能默念,回向文是什么因为工作、地藏王菩萨,让我早消孽、收拾房间时能不能在念、或座吗?
2、如果念地藏王菩萨的圣号用不用念回向文:
1,可就是找不到合愿的男友,但是我前生累世的冤孽重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念诵《地藏经》只有好处。不会有什么东西这些的。不要听邪见人乱说。
削除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是可以的。你在念诵玩经文后发愿把功德回向他们就可以了
标准的圣号就是(地藏菩萨)。
(南无)是皈依的意思。
(大慈大悲)(大愿)这些是赞美词。
所以你可以念(地藏菩萨)也可以念(南无地藏菩萨)等等。都是可以的。
我平时就念的(地藏菩萨)。
默念也是可以的。
我平时拜菩萨都是默念(祝菩萨福寿安康)。当然。你要求个什么也可以求。
念(阿弥陀佛)一般是把功德回向净土: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往生极乐国。
念(地藏菩萨)一般是回向冤亲债主超度他们。或者以此功德忏悔过去罪业。
念圣号没有规定时间。一切时都可以念。临睡时。把一天念的回向了就行了。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
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担心。读《地藏经》的确是有些感应的。但不是神神颠颠的感觉。自己有恐惧心其实是一种障碍的显现。本来可以,但是有无形的力量拉直自己达不到。这和自己的善愿无法实现的状态差不多,都是一种无形力量。就是说所谓的烦恼本身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而是自己想得太可怕了,
《地藏经》最好是能读,因为《地藏经》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对于学佛以及改命求福化难都有最基本的理论引到,会对于初学佛者有追基本的道理解析,由此令我们升起最基本的信心和观念。从而对于自己今后的修行提供第一段路标。而至于很多人想接触佛教却摸不到头脑,总是虚虚幻幻的。也没有深刻的感应,那就很遗憾了。就像很多人顺口就能说出一句“阿弥陀佛”,但是其本意并不一定理解,心态也并不一定符合。相当多的人...
首先说命运。人的命运由混杂着的前世的善业、恶业及无记业决定的,您的各方面条件好,是前世善的果报,您的找对象方面不如意,是前世不善业的果报。业力有着巨大的力量,命运很难转变的,因为它是定业。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在固定的山势中,它的落点是固定的或是被周围的环境所限制死。如果想改变它的落点,就要改变环境或用大于冲击力的力量去阻挡或推开它,让它偏离原先的轨迹,您想,这难不难?想很轻松地改变,每天随心所欲地念几遍佛号,就想消业,改变命运,可能吗?要有大过业力的功德力,才能改变了的。
因此,想通过学佛改变命运,就要下大力气,当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办,这样的心态才对。通过学佛改变命运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但都是很认真用功去做的,没有轻而易举的事。建议您把念《地藏经》列为日...
你的问题需要我用将近两个小时来回答,希望我所说的对你有帮助!
1.没时间诵经,可以用佛号取代,有完全相同的消业障的效果。
2.念佛号的前提是理解佛号的意思,“南无”是礼敬、皈依的意思,“皈依”是回归、依靠智觉的意思,“智觉”是依真实智慧一切觉悟的意思,拥有真实智慧的前提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的心念!“大慈大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意思,能够体谅一切众生的苦而且了解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并且能做到帮助一切有缘众生脱离苦难的人都叫做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一个称谓,“大愿”是地藏菩萨的本愿,就是度尽一切地狱众生!
3.“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就是自性的称号,就是一切佛菩萨的总称,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名号,所以以后你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有时间...
1光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也是可以的
2用回向文,
可以用这个
(弟子) XX
愿以此所诵《地藏经》一
部(或念南无地藏王菩萨
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真心求忏悔。
3行住坐卧都可以念,
4出声和不出声都是可以的。
5求佛菩萨帮忙消业或祈求平安富贵吉祥或众生祈福等等都可以。。。。
6这个你可以问寺庙的师傅
7哪个佛菩萨圣号都是可以的。尽可能的不要夹杂,效果会好些
8最好时时刻刻都在念,保证不了可以定个功课,每天最少念XX时间,念诵哪个都是可以消业的,
有时间还是念诵地藏经吧,效果很好,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你可以详细读诵下,读经会有善神护法在护持着你...
干嘛那麼繁琐,行住坐卧,阿弥陀佛佛号不离心,为佳。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地藏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引用 慧律法师讲楞严经专集——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八)
引用花旦 的 慧律法师讲楞严经专集——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八)《讲义》76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76页,《讲义》,[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所以,这儿就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悟就是见性,开悟是很重要的,开悟就是慧眼开,也就是说:门路才会走对,就不会盲修瞎练。悟什么呢?悟了法法毕竟空;法法都是如来藏性;法法都是不生不灭,那么这样子慢慢的来磨掉这个习气,就开始起修;如果不悟,就会头上安头。所以,这个就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所以,性要靠悟,参禅是为了悟,所以,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这个非常明显的,[此舍识也明矣!]这个“识”包括三层:一、执着心;二、分别心;三、颠倒见,统统称为识,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而一般众生很难去觉察到。[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意思是说:六根同归于一心,你只要从一根见性,根根都是不生不灭。所以,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这个就是用不生灭的根性,[又明矣!]已经很清楚了![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诸位!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这个解是让我们懂得放下的,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修学佛道还卡在一个知见、卡在一个意识或者是观念,那么,就不算是真修行人。所以,行起解绝,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的起动真如修行的人,是要万缘放下;解绝就是所有的知见,包括圣见、凡见;迷、悟,统统要放!如果你讲自己是正,别人是邪,这个也是邪,大悟的境界里面,没有邪正、迷悟、圣凡,统统没有,因为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绝对嘛!所以,真如行是不立任何的知见的。所以,自可入一无妄,一无妄就是绝对的心性了。[一根返源,]只要你从一根,回到不生灭的心性,那么,所有的[六根解脱。]因为六根统统同一个心。[然后文殊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这个性具,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换句话说: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富有,都拥有大般若的智慧;但是,很可惜,不会用![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所以,这个名词,就是我们“禅”的这个字的来源。所以,“禅”具云应该是“禅那”二个字;但是,中国人好简,就称为一个“禅”。这个“禅”已经普遍生活到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中的观念了。譬如说:喝茶也是禅;生活也是禅;禅堂是禅;参禅还是禅;禅修是禅;禅坐还是禅,统统加一个“禅”字。所以,禅在我们中国和台湾、日本、韩国修行人,几乎奠定不可动摇的地位,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是禅;但是,又有几个人,他到底深入了体悟禅是佛心的道理是什么?除非你大悟!是不是?所以,大家都会讲:行住坐卧都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家都会讲;但是,这个“禅”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诸漏”就是种种的烦恼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所以,注意看!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禅那就是妙证,一步一步来,悟、修、证。[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为什么讲“位”呢?“位”就是有证才有位,前面的悟跟修,他没有位;有证量,他才能讲有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哪里有迷?哪里有悟?哪里有凡?哪里有圣?[因众生一念妄动,]这个就是无明的因;一念妄动,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动念即乖。诸位!如果要论修行输跟赢,用赌博的观念就最清楚!赌博,不是输就是赢;修行,不是输就是赢,用这种观念来解释,更有力道!哪一种修行是输呢?动念就输;如如不动就赢,现在就看谁的功夫厉害了?如果你每天起贪、嗔、痴,那么,表示你这一场修行就每天都输,动到执着的念头;动到分别心的念头;起颠倒见,时时刻刻统统输,嫉妒别人,就输了!如果你长得很丑,又嫉妒别人、排斥别人,就输二次!丑已经很惨了,就输一次了;再起嫉妒心,输二次!所以,长得丑的人,要有弥补的工作;好!我长得丑;但是,我很温柔!刚好平反!长得美丽的、漂亮的,起骄傲的念头,说:我比别人行!就刚好又输!本来漂亮就赢,还动这个念头,狂妄的念头,看不起别人,又变成输!修行就这样子。如果你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平常心是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这样坚固如如不动,达摩大师讲的:心如铜墙铁壁,可以入道。铜墙铁壁就是如如不动了,你怎么来,我就是如如不动。诸位!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任何的时间、空间修行,统统赢!动念即乖,也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微细的念头,嫉妒、嗔恨、贪爱,或者是着相、我慢,不管你动什么念头,就统统输!为什么?清净自性没有这种东西,没有这种东西。.cn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染、净就是环境,你碰到了恶知识,或者不好的环境,就是染,就干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就堕落了!净缘起就是碰到善知识,你本身有善根了,就能行十善,持五戒、行十善,生天;那么,多念佛,又可以往生净土了。所以,这个要看你有没有福报碰到大善知识?看你有没有这个好的环境,给我们增上缘?因此,你第一个选择可是非常重要!第一个要选择大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英文讲的叫做very important,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善知识他像指南针,不会迷茫,在最短的时间,你就可以悟到最究竟的,大善知识很重要!第二个,要有很好的环境,也就是好的道场。有了大善知识,我们又有好的道场,再加上你自己的发心,这净缘统统具足!换句话说:为佛的弟子,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去;恶的朋友也不要交,那么,你要解脱的机会就99%,因为大善知识也碰到了;恶的朋友统统远离了,你的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再来,你只要稍微自己用功一下,提起正念,发菩提心,很快了,也许今生就能够成就!因此,善知识、善的环境、发善的菩提心,很重要!.cn[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就是有相当的证的功夫了。[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圆满,通,无所不通,遍十方。[则安住圆定,]圆定就是说:不必刻意的说:我要忍耐,我要求定,我现在要把心定下来!譬如说:人家侮辱你,你就:我要定,我要定!这个是用克制的定,人家侮辱你,你发现说:没有侮辱你的这个对象,都没有;也没有能够忍辱的这个心,能所双亡,圆定就现前,自自然然的,万法本来就是幻,五蕴本来就是空。他来侮辱我们,我们如果会观照,就:你自己负因果了!我们心安住在无生法忍,这个就是圆定,不必刻意的要忍耐;不必刻意的。。。能够观空,自然能忍,那个忍辱,很自然的契入不生不灭的体性,叫做安住圆定。.cn[称体起用,万行繁兴。]称体起用,依不生不灭大般若智慧,起种种的救度众生的用,这个用就是包括行住坐卧,无所不用,所有的用都是体,叫做体用一如。所以,万行繁兴就是无妨,“繁兴”就是六尘;也可以讲:所有的种种的度生的事业了。万行繁兴,你所有的,只要依体起这个妙用,那么,所有的万行,再怎么样都可以建立,再多都无妨,因为已经是大悟了!双蹑前面的。。。“蹑”就是依据,双双根据前面的定跟慧,([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什么叫做中中?就是不着二边,着空、着有,就不叫做中。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用一句更直接了当的,叫做念念见性,叫做中中,念念见性就流入了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你可以知道,明心见性有多么的重要!第一个步骤,没有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成佛!明本心;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就是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没有开发这个,修行,门儿都没有,你不可能成就的![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文云:文章里面说:从这个时候,渐修,就是一步一步来。随所发行,只要你随时动这个修行的念头,发行就是由这个信进入解,由解入行,动用到信、解、行的第三个步骤——“行”了。那么,有了行就有证,所以,就安立圣位——五十五位。所以,住持本定,“本定”就是本体之定,就是如来藏性的定。历位增进,虽然是圆定,但是,不妨害次第性的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位!大悟,悟到什么?大彻大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空;这个空,其实本来就现前在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在大家的眼前,只是众生没看到,见不着。看,不是用眼睛那个看,是体悟到眼见就是性,见就是性,见一切物,所有的心性时时刻刻都显现智慧。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是黏不着啊,但无妄念,别无圣解,每一个念头出来,都是般若智慧;每一个念头,都不会被境界染污,也就是所有的境界都黏不到你,那么,你的心性就有免疫系统了!万法既然无所得,贪什么?起什么嗔恨心?骄傲什么?又狂妄什么?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好嫉妒的?有什么好攻击的?说好、说坏;善、恶,统统空,归无所得。.cn[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一切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要自利、要利他;要上求、要下化。[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请”就是阿难;“答”就是佛陀回答,相应了!所以,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这个啐啄,我在这儿解释一下,是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也就是说: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如叫做啐,啐就是小鸡在里边,因缘成长,小鸡成形;可是,还没有破壳,这个壳就是表示无明,最后一层无明;禅师就比喻作母鸡,这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叫,小鸡的声音,这个母鸡在壳的外边,叫做啄。小鸡在里边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叫做啄,也就是一定要打破那一层无明的意思。就是禅师启发学人叫做啄。据《禅林宝训音义》记载,啐啄,就像母鸡抱卵,小鸡欲出,小鸡的嘴有这个叫声,名字叫做啐,一点点,碰到这个蛋壳,dou。。。有这个声音了,母鸡想要让小鸡出来,就用这个嘴啄这个壳,名叫做啄。所以,小鸡在蛋壳里边成长,快孵出来的最后一刹那,由内,小鸡由内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听到了小鸡的声音,叫做啄。意思就是要把那个蛋打破,这小鸡才跑得出来,才能成长嘛!.cn我们也是啊,师父讲经说法,就是要打破在座诸位的无明,你们譬如说小鸡;我譬如说是母鸡了,中间横隔了什么?就是一层无明,这无明是指你们喔!你们就是啐,师父叫做啄。这个比喻就听得懂了!所以,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都是以“啐啄”一词比喻来称之。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机就是根机的机。《碧岩录》第十六则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意思就是说:你真的要去参学,行!你必须要碰到大善知识,同时,你要参的人,要有相当的功夫,相当的功夫!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我要出去参!你自己本身,要到无明快破未破的那个时间,你来参;差一点点嘛,碰到了大善知识,一下就可以把你打破!现在不是,要参什么呢?我们的无明烦恼一大堆,说要去参,其实是游山玩水,到处游山,到处玩水,回来还没见到本来面目呢!所以,大凡行脚人,就是有心行脚,要参学的人,须具啐啄同时眼,你必须要有同时的。。。眼睛的眼,有啐啄同时的用,作用的用,方称衲僧。意思是说:才够资格成为一个准备参禅的人,“衲”就是我们讲的出家人,叫做衲僧,破衣叫做衲。.cn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所以啐啄之机,皆是古佛家风。所以,一定要同时,无违。好!诸位打开《表解》第一九页,看底下,正宗分——(一)、经中具示妙定始终,也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正宗分在讲什么呢?一、阿难请定,二、如来答定,看下来,如来答定——正说经,说总定——就是(首楞严经)令得圆证,妙庄严果。二、说别定——1、说妙奢摩,令悟妙心,本具圆定。2、说妙三摩,令依妙心,一门深入。3、说妙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第三、阿难证悟。(二)、叫做经后别详初心紧要——一、叫做精研七趣,就是你不要堕入六道轮回,七趣就是六道轮回,警告你:这个会淹没你的!第二、详辨五魔,也就是五十种阴魔,护堕就是保护你,千万不要堕落五十种阴魔里面的假相。楞严大定总别名义(与经题会合表)——总定——叫做首楞严——证圆果,也就是佛所说的“大佛顶首楞严王”,总三定成一定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为诸佛成菩提之“果”法也。别定——一、妙奢摩他;二、妙三摩;三、妙禅那。什么叫做妙奢摩他呢?诸位!把笔拿起来,悟圆理,这三个字画起来,你只要记住这个观念;妙三摩——起圆修,这三个字要画一线;妙禅那——得圆证,画一线,那这样子,整个正宗分就有正确的观念了:喔!就是悟;就是修;有圆理,悟圆理,起圆修,得圆证,先有一个正确的观念。看底下,也就是佛说“如来密因”藏性“理”法,而能“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是名奢摩他,依正因佛性(如来藏性)略兼了因佛性(大开圆解),乃即定之慧,定就是圆理;慧就是圆悟。悟彻法流源底,为菩提之最初方便,注意那个最初方便一个“最”字。妙三摩——起圆修,也就是佛所说的“修证了义”大乘“教”法,而能“依解起行,从根解结”,是名妙三摩。依正因佛性(六根中性)略兼缘因佛性(称性起修),乃即慧(圆悟)之定(圆修),俱依一门深入,为菩提之初方便。前面是“最初方便”,这里少一个字,剩下“初方便”,要注意看的,后面只剩下二个字:叫做“方便”,注意看这个!妙禅那——得圆证,也就是佛说“诸菩萨万行”中道“行”法,而能“带果修因,历位修证”,是名妙禅那。依正因佛性(证圆通体)双兼缘了二因(起智运悲,上求下化),乃是性具圆妙定慧中中流入果海,为菩提道之方便。好!翻回来,77页,中间,[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这什么意思呢?破识非心,就是破除意识心,如果加一个字更清楚:破识心非“真”心,这样你才看得懂,叫做破识非心,破除意识心不是真心。显见是心,“见”底下加一个字:性,显见性才是我们的真心。意思就是:你要是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那才是我们永恒的般若心,识是刹那生灭的执着,这个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识毫无逗留之处,你要找,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嘛,就是识;歇即是菩提,就是真。所以,转识成智怎么转呢?就是识,看到的,你继续看,记得!无所住,性就显现,不离本处,转识成智是这样转的,你一样起精神作用,见闻觉知,一样行住坐卧,但莫于相上住着,性就显现,歇就是菩提,就是这样子的。不要一直想说:我们一个同学,妄念起来的时候,我说:那你怎么处理呢?他说:烦恼、妄念一起来,我就观想一把关刀,把它杀。。。我说:那一把关刀也是妄想,多一支,多一支关刀出来,关公拿的那一把大刀。他起烦恼,克制不了了,他就是想尽办法要把它灭掉,烦恼一直起来。。。想尽办法,硬压,但是,没有办法,他说:唉!更多!所以,这方法错误!因此,在你眼见的时候,起分别心的同时,没关系,同时见到不分别的心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闻一切尘,无有能闻所闻,本性就显露。你运用百千万种种的方法,想要克制你的烦恼,到最后就是没有办法!所以,用克制的方法,只能暂时,或者是初学,习气克制一下,这个讲是对的;到最后那一念的时候,用克制的是绝对没办法见性,克制的就是有所造作,叫做有为法,永远没有办法进入无为法;无为法一定要跟空相应。就像广钦老和尚在比喻的最了不起,人家说:老和尚啊!您这个庙建到一半了!老和尚笑一笑,广钦老和尚已经证入无为了,庙盖到一半,那也是空啊,就放着,看你的因缘,他也不会刻意的说:我庙建一半!说:老和尚!您这个道场建好了,好庄严啊!老和尚也不执着,老和尚的观念就是:庙建一半跟建好,在一个大悟人的心是一样的,是一样的!知道吗?因为它只是过程,可是,大悟的人已经结果了,因是结果、缘是结果、果也是结果,为什么?因是真如、缘是真如、果还是真如啊!所以,你动土建,他也是大悟啊;庙建到一半,他也是大悟,也是不增不减啊;庙盖完了,搞得很庄严,广钦老和尚也是如如不动啊!对一个大悟的人,没有起点;没有中,中间的中,没有中间的点;也没有最终的点啊!大悟的人,没有始,也没有终,这个就是真如自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开始就是结束;起点就是终点。有量就是无量啊!为什么?有量就是相,见一切有量,心就是无量。“绝对”,就是任何一个事相它都是绝对,“绝对”不能比较,“绝对.cn”没有任何语言;“绝对”离一切文字相;“绝对”离一切心缘相;“绝对”就是空;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无诤;“绝对”就是平等;“绝对”就是无为;“绝对”就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讨论,歇就是菩提,如实悟了。慢慢学习放下。譬如说一个人讲说:我讲话很客观!这个就是主观。是不是?你就是主观嘛,因为你还卡在一个我嘛;我认为我这样讲很客观!他这样讲,他认为他很客观啊!你说他:你很执着!他说:你不执着,怎么会说我执着?那这样要吵到什么时候呢?所以,你一动念,就会患有无穷的过患。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你要来跟他吵,他不会跟你吵的。有一个人懂了一点佛法,男众,对这个佛法很有心得;但是,很骄傲,有一天,他跟一个居士讲,跟周罗汉讲说:周罗汉!有因缘,我要去跟慧律法师辩论!周罗汉就跟他讲说:你去一定赢!说:啊?他很高兴喔!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赢!因为师父根本不会理你,你当然一定赢啰!你去了,师父连理都不会理你,他连理都不理你,你就一定赢了,你去了,师父根本不会理你,你就一定赢了!他说:说得也是!所以,我们要了解,大悟的人,他不会跟你辩这个东西的,他就是叫做真实境,真实境就是:歇就是菩提,你要跟他辩,要辩什么呢?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家已经进入绝对的真空的心灵状态,他已经在享受所有的生命了,他时时刻刻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从此,公主跟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所以,大悟的心,没有所谓的顺境,也没有所谓的逆境;没有所谓的圣,没有所谓的凡;没有所谓的生,也无所谓的灭;无所谓增,也无所谓的减;也没有来,也没有所谓的去,因为都是如幻的东西,如幻就是不实在的。意思就是说:父母还没有生我们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有圣凡、善恶、迷悟、是非、对错?这是生出来以后,后天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挫折、错觉。生命是一种错觉;悟了,不离开错觉,放下错觉就是正觉,记得!不离本处。.cn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戴了一支黑色的太阳眼镜,在看这个人生跟宇宙,什么都是黑的,为什么?什么都是执着啊!我们现在就是戴了一支太阳眼镜,在看这个世间,二六时中都着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父母没有生我们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所以,为什么要体悟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念空、善恶空、圣凡空,就是绝对空;连绝对的观念也没有,这一句也是多余的,这样就永远享受你永恒的生命了。所以,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驯马师,训练马匹的,这训练马匹的来,顶礼佛陀,世尊就问他了:你训练马匹,用哪一些方法,让你的马匹听你的话?他就说:我用三种方法,说:哪三种方法呢?第一个就用硬的罗!我用硬的,这马不听话,就用硬的,皮鞭就打了、抽了,第一个方法,它就服我!那第二个呢?第二个我就用软的罗,软的就常常跟马洗洗澡、拍拍马屁,马的这个屁屁,喜欢人家拍,拍拍马屁,还拍得很响,拍得en。。。还有声音!用软的安慰一下,调伏它,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啊?他说:第三种方法叫做软硬兼施,训练这一匹马一定要听我们的,用硬的,要不然就用软的,第三种方法就是软硬兼施!佛陀就说:硬的无效、软的无效、软硬兼施也无效,那你怎么训练这一匹马?他说:那就把它杀掉了!他说:世尊!那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训练、教导您的徒弟呢?佛陀说:我也是用三种方法。驯马师就问:世尊!哪三种?第一个,用硬的,硬的就是僧团白四羯磨,开僧团会议,做最后的默摈、驱离,这个就是用硬的。那第二种呢?第二种就是用软的,软的就是说:哎呀!你有善根,有佛陀的般若智慧,人难免会有缺点,提起正念,发一下菩提心。佛就用软语安慰他,所以说,我是用软的来训练我的徒弟,感化他!那第三种呢?佛陀说:第三种叫做软硬兼施,软的跟硬的同时用!那驯马师就说:世尊!那如果硬的、软的、软硬兼施都没有效,世尊!您怎么办?世尊说:我也是把他杀掉啊!那个训练师说:啊?沙门瞿昙也杀人喔!佛说:不不!我是杀掉烦恼。.cn杀掉烦恼,就是把我们内在的烦恼彻底杀掉!这是一种比喻,就在《阿含经》里面有这一段。所以说:杀掉烦恼,就不需要硬的、软的、软硬兼施,所以,训练徒弟就是用这三种。好!底下,说: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为得成菩提之因地心,故为最初方便。三摩为初方便,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问诸圣文章里面说:[“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以此而观,悟理为最初方便(奢摩他悟圆理),修行为初方便(三摩修圆行),独选耳根,反闻入流,得证圆通,而登初住,而为初发心住之方便,故为初方便。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论云:“十地菩萨,满足方便,得成菩提。”故以圆定行位为方便,正由如来巧答,乃见阿难之巧问也。佛教以方便为门,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门;三摩初方便,是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门,禅那方便,是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磐之门也。].cn[又三种别定,]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所以,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就是三种次第。[妙奢摩他,以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会四科全事即理,说七大全相即性,为初方便;究三种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为方便;是圆悟三如来藏理性之方便。]看第二段,前面妙奢摩他,就是第一大段甲,再来看乙,[妙三摩,]标号乙:妙三摩。[以建立道场,加持神咒,为最初方便;佛嘱以不生不灭之根性,为因地心,为初方便;文殊为选耳根,反闻自性,一门深入,为方便;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底下,丙,标号丙:[妙禅那,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由戒生定);干慧地,是合十信为干慧,]这是他们的解释,有的人解释不是这样子,认为十信是初住前的准备工作,所以,把十信统统列为住,十信为干慧,[为初方便;五十五位为方便;是证入妙觉之方便。]所以,这个统统是讲阶位,三渐次、干慧,还有合十信为干慧,为最初方便;五十五位是方便,证悟愈来愈深,就是证入妙觉的方便。[从始至终,如分九品,行布昭然,]“昭然”就是明显的样子。[方得圆满无上菩提。]本经。。。诸位先看《表解》二0页,把它归纳起来就更清楚!诸位看,楞严三定的方便——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念一下:妙奢摩他——一、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二、会四科融七大为初方便;三、究三续穷五大为方便。这个妙奢摩他——是为圆悟藏性之方便。妙三摩——一、道场诵咒为最初方便;二、从根解结为初方便;三、一门深入为方便——这是为证圆通体之方便。妙禅那——一、三渐次为最初方便;二、干慧地为初方便;三、五十五位为方便,为成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佛果,为成菩提果之方便。你由这个可以知道,要成为一尊佛有多难,有多困难!哪里是我们现在简单念一念、搞几个文字游戏就可以解决的。你看要成佛有多困难!要多少劫才碰到一尊佛?佛有多么的了不起、有多么的伟大,成佛有多么的不简单,值得我们这样的赞叹、推崇!底下,[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 也就是尊重,尊重它们,所以不翻,尊重印度的梵文,所以不翻译,叫做尊重不翻,“不翻”就是不翻译。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是梵文,我们为了尊重它,所以,我们不翻译,使这个意思。叫做尊重不翻。[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余前云,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非谓天台止观之不善,]也不是说:天台宗的止观不好。[余]也就是圆瑛法师,以开始[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后见台宗,宏法人多,贤宗]就是华严宗,[少人提倡,故复学贤首,]所以,就学这个华严。[二宗并重,]天台跟华严并重。[绝无门户之见。]这个是任何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涵养,绝对不能有门户之见,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所以,不能有山头主义、门户之见。[实因研究本经正文,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意思就是说:你安立任何的空、假、中,这个统统叫做意识心;你修止,也是意识心;修观,还是意识心,因为本来无所止、本来无所观。.cn所以,师父刚刚前面讲的:什么叫做楞严大定?就是绝对,绝对的定。所以,止,你还有一个东西可以止了;观,你就变成能观所观了,那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呢?有能止所止,有能观所观,能所患无穷的过患,它是“绝对”,“绝对”就没有东西可以止啊,没有东西可以观。知道吗?这个就是止观没有办法解释如来藏性,无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它是绝对,知道吧!因为止有能止跟所止;观有能观所观;有能跟所,就不是绝对,知道吗?所以,我们应当了解。所以,用天台来解释《楞严经》是不适合的。底下,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十番,“见”就是见性,十番显到这个。。。眼睛见,本性就显现了,叫做十番显见性,极显其真,这个就是真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在座诸位!凡所有一切众生,没有开悟都是用这个心,叫做生灭意识心;叫做认贼作父,我现在可以推测的,就是我的心;我现在可以看的执着心,这个就是就是我的心啊;我现在用分别的,这个就是就是我的心啊!这个刚好是生死的根本!生灭意识心就是什么?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的情绪;二、就是习气,意识心也是习气,见性也有习气,可是,因为他见的不究竟,不是究竟觉。是停留在解悟的角度,明心见性,还是要继续修啰,修到修无所修,无所修,如是修。因此,生灭意识心,就是我们所有的全世界的众生,都认为认识为心,认识心为自我,也就是认贼作父了!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cn[二决定从根解结,必宜取真常根性,]真常就是不生不灭。这个真常是取什么呢?取《大般涅磐经》的名词,《大般涅磐经》讲常乐我净,常乐我净就是真常根性。[入涅磐门。此皆如来金口所宣,]学者未可抗违佛意。([学者未可抗违。])这是佛所宣讲的,就是你要舍掉生灭的意识心。所以,你立一个空、一个假、一个中,能怎么样?还是意识心。为什么?空,你讲到一个字:空,还是能空所空,空是绝对的心性,体悟的现量,要讲出来,就变成能空所空;有,变成能有跟所有。中,有空跟有,就变成一个中,立一个中。所以,立一个空、立一个假、立一个中,叫做用生灭意识心在修行,后来你怎么样解释。。。 譬如说:即空即假即中,这还是意识心,不立一法,不立任何的知见;立任何的法,统统是头上安头,“绝对”就是绝对。六祖才是大悟,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句是大彻大悟的!佛陀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了缘起,直下就是绝对的空,没有任何讨论,不能安一个空、假、中,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绝对空,即见如来,就看到了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cn所以,用真如自性修行,就是:见一切相,知道它是如幻的东西。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统归重点,就是缘起如幻,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八大宗派,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这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缘起如幻,就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统三藏十二部经典,不能离开这十个字,任何一个法师讲经说法,离开这十个字,就是外道,就不是正法!底下,[天台止观固善,]当然很好,[但以经旨不合,]但因为跟《楞严经》的如来藏性的经旨不合,因为五阴本来就如来藏,为什么?绝对啰![故不可以止观,解释三定别名。台宗先哲,解释本经,以如来藏为体,不生灭因果为宗,]这个解释就解释得很好。([此解极好。])如果以止观来解释定之名,[若以止观释定名]就是如果以止观来解释楞严大定之名。[不特]不只是,[与经旨有违,]就是与《楞严经》的宗旨有所违背,也跟《楞严经》之体宗;[与此体宗,]《楞严经》之体或者是宗,[亦复相背矣!]也就是与《楞严》的体跟宗互相违背。所以,天台宗有天台宗的思想;华严宗有华严宗的思想;那么,《楞严经》有《楞严经》的思想,所以,不可以拿天台来解释《楞严》。所以说:如果以止观释定名,不特与经,与经就是本经,就是《楞严经》之旨、宗旨有所违背,与此体宗,亦复相违背矣!意思就是说:天台用天台的角度;《楞严》有《楞严》的说法,不要混为一谈。.cn[初悔闻请定竟。]底下,[戊二 会众愿闻]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于时,即阿难请求佛定之时。而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复有恒沙菩萨、罗汉、辟支,以及天龙八部、王臣等。][俱愿乐(去声)闻者:常随云集之众,于此无上妙法,同愿乐闻。如《华严》云:“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蜂当然就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就像病人想要这个良药;就像肚子饿了想要美食;就像口渴了需要水;或者是一切蜂,都会依着这个蜜,造这个蜜,蜂蜜,蜂蜜嘛!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者:请法必具礼仪,]所以,事相不可避免,怎么可以说:喂!佛陀!怎么可以这样子?请法要按部就班来,你看看这个经典就知道,什么统统必须不坏事相的,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佛教按部就班来的,师父就是师父,徒弟就是要向师父顶礼,请法就是要像这样子的。所以,请法必具礼仪,[启请已毕,退归本位而坐,]表示对法的一种恭敬。所以,看一个佛弟子对三宝的恭敬,就知道这个人将来有没有成就?[息虑虚心,]因为虚其心乃能容,自古以来就这样子了,虚其心乃能容,有容乃大。[默然静听:]底下这四句话是非常重要,求正法的人是重要的心态![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这二十八个字,就是听经闻法重要的心态。所以,讲经说法的人,他不恭敬三宝,我们不能说,也不可说!所以,讲经说法有一定的规矩,佛在比丘戒里面制定的:讲经说法的人要在高座,听经闻法的人,一定要在下座,这是佛制的戒律。可是,现在呢?我们到各大学,它那个视听教室,它是这样子的,讲桌是底下的,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它往上一层一层的,现在大学的视听教室都是这样子的。逢甲大学也是这样子啊,一直往上,教授在下边。那么,这样子是不是跟佛的戒律有冲突呢?没有!为什么?因为恭敬心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这个,大环境不一样,恭敬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时空的不同性,做佛弟子,也应当懂得礼貌,譬如说:有一次我在雷音寺,正在刷牙,然后,那徒弟来就很恭敬,刷到一半,说:顶礼师父!我跟他讲:&#@*(师父满嘴含着牙膏泡沫对徒弟说话貌) 一拜就好啦!他还是一直拜,我就说:%#%# 好了,好了!这不可以,师父在刷牙,不可以顶礼的!还有一次,在剃头,刚好在lu(剃头机响声)。。。两边还没有剃完,像三船敏郎这样子,徒弟刚好来,说:顶礼师父!我就站起来:我这样像师父吗?这样像三船敏郎啰!剃头剃一半,所以,做徒弟的应当要懂得礼貌。所以,师父在看经典的时候、在大殿诵经,不可以顶礼师父;师父在吃饭的时候,也不顶礼,用问讯的;师父剃头,也不顶礼;师父有重要事情在处理,也不顶礼,要找个时间、空间,恰到好处的顶礼,虔诚就好,我们都知道大家都很虔诚,除非师父把饭放下来。你要顶礼就给你顶礼,把饭放下来,正在吃:&#@*一拜就好!这个太虔诚了,有时候还挺麻烦的!要看时间、空间。因此,我们要了解,做佛弟子应当懂得礼节。有一次,我到寺院里面,一个在家居士叫一个比丘尼,叫什么呢?说:喂!师兄,师兄!我说:来来来!你叫她什么?我叫她师兄啊!她是比丘尼呢,你怎么叫她是师兄?他说:我以前师父就这样教啊,我师父已经死了!他师父已经死了。说:法法平等,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互相称为师兄弟!我说:这是佛不允许的,怎么可以称出家众师父为师兄呢?这个不可以的!有的人还标会标到道场来,在家居士找师父:喂!师父,师父!您要不要标个会?也真的有法师参加呢!阿弥陀佛!我讲这个没什么用意啦!真的!英文讲的,English:incredible!不可思议!问法师说:法师,法师!你为什么要标会?我们现在佛像没有钱啊,要先标会起来啊,然后再慢慢的还!我说:喔!法师,法师!这样是很好,发心做佛像很好;不过,这样不行,这样违背佛教的教义跟戒律的,这样不行的!他说:不行喔?我说:不可以的!哪有出家人在标会的?他说:有啊,有啊!我说:好!知道就好了,不要一直强调,好像很多一样!真的!这个很糟糕,就没有人讲,大家也不敢讲,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说:我们出家众,还是要过出家众的生活,淡泊名利。我们现在没钱,要做佛像,等嘛,等,慢慢等因缘,慢慢储存。。。不能像世间人这样子,这样不好!我没有批评的意思,请各位比丘尼多多包涵,我没有批评的意思,是说我们出家人,跟世俗人要有所差别,所作所为代表三宝,我们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整个佛教,我们还是要淡泊名利,不同于世俗人。诸位!我打个比喻,我今天慧律法师;假设说啦,in case,假设说:我也去玩股票,而且玩得很大,鸿海买多少、中钢买多少、中华买多少,假设说啦,请问大家:我也玩了好大,不知道你们敢不敢供养我?你会不会害怕?师父把钱拿去玩股票。。。你也是会怕啊!所以,我告诉你:我没玩,绝对不去碰这种东西!所以,有的在家居士说:师父!居士玩股票有没有犯戒?没有!国家合法的就没有,没有犯戒的。好好的玩,不要输太多;师父没有鼓励你玩喔,是你自己要玩的喔,千万不要输太多,看不对劲就要马上出脱了!所以,出家、在家还是不一样,我们还是要谨慎!.cn底下说:[承受圣旨:即钦承领受,法王圣教之旨意。][初阿难请定竟。]好!底下,《楞严经义贯》,102页,因为成观法师的这个《楞严经义贯》写得很好,同时也增加了很多的资料,所以,我们多看一遍,能够有更多的见闻。同时文言文看完以后,接着来复习一下,用白话强化大家的印象,对《楞严经》有更进一层的认识。但是,我们尽量不在这个白话文里面多费时间。为什么?因为文言文已经看过了,白话就念一遍,那么,有增加的资料,需要解释的再解释,就这样子。所以,《楞严经义贯》白话文,等于是消文释义,这样子的话,就加强我们对《楞严经》的认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102页,《义贯》,中间,经文:[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波斯匿”,义为月光,波斯匿王在过去龙光佛的时候,与释迦菩萨同为地上菩萨;那时释迦位居第八地,而波斯匿王为四地菩萨。今释尊成佛,他就大权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以助佛法化。“讳日”:即忌日,即去世之周年纪念日。此日之所以称为忌日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一天有许多避忌或者是忌讳之事,也就是不可作或不该作之事,尤其是歌舞、饮酒、欢乐之事。因为此日既然是先亡的纪念日,理应哀悼,以示敬意及孝顺之义,何况还在这天大肆畅饮、笑谈、欢乐。“营斋”:营,就是办。“斋”,素食饭菜。在父亲的忌日那天供佛及僧,是为了增进亡父的冥福。又,众僧自恣之日,亦即佛欢喜日;在《盂兰盆经》中,佛告目犍连,可于是日斋僧,可救拔其母,故波斯匿王遵教于此日设供,而修孝顺。“宫掖”:宫殿中的旁舍,称为掖庭。“亲延”:“延”,就是请。“亲”,就是亲自。国王亲自延请诸大菩萨,而非派人去请,表示十分尊重菩萨。义贯那“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的忌日(“讳日”)而“营”办素“斋”,敦“请佛”到他的“宫”中之“掖”庭里受供;波斯匿王亲“自”到衹桓精舍“迎”请“如来,广设珍馐”皆为“无上”之“妙味”;国王并(“兼复”)的意思“亲”身去“延”请“诸大菩萨”。104页,[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长者”:在佛法中称长者,不只是说年纪高,而是应具有十德,方才配称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这前边师父都解释过了。“居士”:居家修道之士,也就是优婆塞、优婆夷。佛法中,须正式于僧中受三皈、五戒,方得称为优婆塞、优婆夷。“饭僧”:设斋饭供僧。“饭”,在此作为动词。就是供养的意思。“伫佛来应”:“伫”,就是等待。“应”,就是应供。“伫佛来应”在此之义为:城中长者及诸居士,知国王亲自供佛,则各地一定有很多僧众及菩萨来应供,他们在门口等待,希望佛慈悲,分派一些弟子以及菩萨圣众让他们供养,以修无上之福。因为国王如不请佛,平常便不可能有这么多圣僧齐集一地,接受供养,所以这是一个很稀有难得的修福机会。105页,[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为阿罗汉,应诸斋主。]“敕”:就是诫、教、令的意思。“分领”:就是分配、领导。因为文殊为诸菩萨之上首,所以佛命文殊菩萨作分派之工作,诸菩萨及阿罗汉皆能信服。“斋主”:是供斋之主。第三节 阿难示堕经文:[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106页,“阿难”:全名为阿难陀,义为庆喜,为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诸位!白饭王有二个儿子,第二个儿子就是阿难;你们猜一猜,他的哥哥是谁呢?阿难的哥哥呢?很有名的,在佛经里面是很有名的!阿难的哥哥是谁呢?不会,猜不出来吗?这佛经常常看到的啊!叫做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就是阿难的哥哥,弟弟是当佛的侍者,哥哥是专门跟佛作对,要霸占僧团。底下,阿难为在佛成道之日出生,佛的父王净饭王听到太子成道,又听到皇弟得子,实为一门双喜,故赐小王子名为庆喜。“别请”:“别”,就是特别、个别。这是对僧次讲的,大众僧次第请,叫做次第请,个别请,当然就有别于僧次请了,所以,这个叫做别请。所以,别情就是针对僧次请,就是不同,僧次请就是按部就班来;别请就是个别,有特殊的因缘。“别”,就是特别、个别。指在家居士于僧众中,特别指定某僧接受供养,称为“别请”。又,由僧众中别请四人以上,称为“别请众食”。出家人接受在家人的斋食供养,必须依照僧腊,次第赴请,所以,(相对于“别请”而言,这称为“僧次请”),所以,阿难是有特殊的原因别请。这样才如法;应知于平时受别请是戒律上所禁止的,犯者得波逸提罪。波逸提翻译成中文叫做堕地狱罪,堕罪。因为施食之利养是属于十方僧的,若受别请,即是取十方僧物,故大小乘律皆禁之。然而受“别请”亦有开缘(也就是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受而不犯),譬如说生病的时候、行时、或者是作衣时;这作衣,诸位不知道,这个叫做功德衣,七月十五的时候。施衣就是施功德衣,这个讲到律学上,又是很麻烦!所以,作衣时、施衣时等时,无犯。现在因为是自恣时,也就是施衣之时,所以,阿难可受别请而无犯。.cn“不遑僧次”:“遑”,就是赶上。“次”,就是列。阿难因受远地之人别请,而赶不及参与众僧之列。“上座”:《毘尼母经》说:出家戒腊从二十夏到四十九夏,为什么要称“夏”?解夏安居叫做一夏。每一年有一个夏天,叫做一夏。所以,如果严格来讲:不结夏,就没有这个腊,这个几夏几夏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出家人,他出家都不结夏安居,就不能算是二十夏、四十九夏,因为他没有结夏安居啊!如果要依佛的严格律学来讲,出家人还得每年都必须结夏,才算夏。出家戒腊从二十夏,也就是每年有一个夏天,也叫做二十年的意思。到四十九年,称为“上座”;(零夏到九夏称为“下座”;十夏到十九夏称为“中座”;戒腊五十夏以上,为一切沙门、国王所尊敬,称为“长老”)。所以,师父现在还不够资格称为长老,长老。但是,我也是长老;但是,这个“长老”,跟这个定义不一样,我这个“长老”算是愈长愈老,就是叫做长老,长了很多的岁数,又老化了,我是这个“长老”。要五十年啊,这个不简单!又,依《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有三种上座:一、生年上座——这个可别弄错了,这个生年上座不是出生年月日喔;这个是戒腊二十夏以上者。此“生年”不是指世间的年纪,而是指“出世间”的年纪,盖佛说出家受具足戒,才是真生,以于法中出生,所以,出家受具足名为“生年”,非关世俗的年龄。有一个伯伯,八十四岁,这个伯伯称为伯伯bei bei(第一声)。人家问他,就说:伯伯!你几岁?他说:我四岁!四岁?他说:从出生到八十岁,统统没有听到佛法,不算数!我四年前,八十一岁才听到佛法,所以,我只有四岁!我的生命,只有四年才活得有意义!所以,人家问他,他每次回答:我只有四岁!那么,你们几岁呢?二、法性上座——是为已经证得涅磐法性,法性就是空性,涅磐法性就是不生不灭的绝对的心性、空性。之阿罗汉,不问其老少、戒腊,皆得为上座。三、世俗上座——也就是大族大姓出身,又大眷属、大徒众、众所推尊者。“阿阇黎”:又译为阿阇黎耶,义为轨范师;为能矫正弟子行为,并为其轨则、师范的高僧的敬称。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记载:阿阇黎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为出家时授与沙弥十戒之师。二、羯磨阿阇黎:为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又称“受戒阿阇黎”。三、教授阿阇黎:于受具足戒时,屏处问遮难,教令乞戒,以及教授威仪之师。叫做教授阿阇黎。四、授经阿阇黎:学人从其教授经典、法义,乃至四句偈者。五、依止阿阇黎:比丘依之而住,乃至一宿。以上为显教的阿阇黎,此外尚有密教的“真言阿阇黎”,真言阿阇黎又称为金刚阿阇黎。《大日经疏》卷三这么说:显教叫做毘卢遮那佛;密教叫做大日如来,所以,这个《大日经疏》卷三,如果对曼荼罗之种种支分;曼荼罗就是坛场。乃至一切诸尊,就是本尊,其真言,就是咒语、手印、观行,就是观行,以及悉地,“悉地”就是成就,或者叫做吉祥。悉地就是我们所讲的梵字的字母,一个学密的,他都会通达梵文,所以,称为悉地,悉地叫做成就;或者翻译为吉祥;或者叫做梵字的字母。皆悉通达,得传法灌顶者,是名为阿阇黎。“途中独归”:律制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诸位!现在这个末法时期,可以说:你要找到完全依佛的戒律,已经没有了!这个五夏未满是说:一个比丘必须在如法如律,而且律师的旁边,结五年的结夏,这个叫做五夏。五夏未满就是五年,亲近律师还没有满五年,不可以离开依止师。现在没有了,现在剃度的沙弥,有的没有一年、二年就溜掉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讲堂每一个剃度的沙弥,剃度前,都要跪在师父面前发愿,要在文殊讲堂住五年,我才跟你剃度;不住五年,我们不剃度,因为律制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所以,我们这样严格规定,是对法师好。有很多男众来这里要等着剃度,住一住,住一住,住没几天,一个月、二个月,就急着要剃度,我跟他讲说:你急着要剃度做什么?他说:我要做比丘啊!我以后诵经就不必排后面啊!我以后出家没多久,就可以披红色祖师衣了!我说:你这样发心不合佛制。他就住不下来,完全住不下来。所以,来这里急着要剃度的,马上要离开的,我们不会跟他剃度,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这里就是:宁可人少,少到剩下少数几个,也没关系!他们要剃度前,要先念一张,这里所有的比丘都知道,要跪在师父面前,要读我写的那一张发愿文,没有在这里住五年,对不起!好!说:那我剃度以后,不到五年,我自己离开。因果你自己负责,犯大妄语戒,欺骗师父!你明明在我这里发愿,剃度以后,依止讲堂师父五年;剃度以后,因为某种原因,不舒服、不高兴、闹情绪、搞分裂,走了,因果自己负责!叫做什么?叫做欺诳上师、欺诳上人,犯大妄语罪,因果自己负责!.cn所以,这里每一个剃度前都要很稳,我们才要剃度。我们这里不是酒楼、不是旅社,也不是给你过客方便,来一下,一下子,像流水一样,不要这样子。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一个比丘没办法住僧团,心稳不住,这个人要成就,是五个字:根本不可能!连一个团体最基本上的,团体生活都受不了,他出去,他就不让人家管了。所以,大家都喜欢住什么?茅蓬啰,没人管啊,大家都喜欢住山上,比较不喜欢住这个僧团,在僧团就是三、四点就要起来早课、要晚课、要午供、要过堂、要听课,在山上多好!有一个比丘跟我讲,说:师父!我在这里,住了超过了五年,我觉得这里很好;但是做课的时间,午供、诵戒占了大半的时间,我自己想看书都没办法!我说:喔!那你打算怎么办呢?他说:我现在要去住茅蓬,我要专攻大藏经!我跟他比这一只的(师父竖起大拇指),我说:很好!你已经住五年了,师父也就随缘,也就没话讲。结果就搬出去了,搬出去以后就怎么样?买了大部的大藏经,统统买了,也运上山了,也运到茅蓬里面了,这问题来了,没人煮饭,开始自己下山去买菜,买菜回来,自己搞一点饭菜吃,要看大藏经,结果发现看不懂,艰涩,糟糕了!没有他想像得这么简单,离开了善知识,自己没办法,台语说:搞不定它!好!走一走,就去草皮上、外面树这样走一走,再来看,坐着看,还是看不懂!再来,明天又肚子饿,还要继续去买菜啊,就买菜、煮饭,再来就是看不懂,这大藏经整部都搬上去了,住了三年,我就问他说:你住了几年啊?他说:我住了三年。住了三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呢?听不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是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吗?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他说:本来就空啊!我说:这一句我会啦,不用你教我!没办法!他原本好意就是说:这样比较专,要去用功,更糟糕!三年,大藏经一本都没看完,第一本都看不完,少骗人了,想骗我这个内行人?看大藏经,那么简单喔?我们有一个比丘,在南普陀,开玩笑,我说:比丘!你看完了吗?大藏经?我每天都看一遍!我说:为什么?我进去就看那三个字啊:“大藏经”,我每天都看一遍“大藏经”,我说:那三个字谁不懂啊?内容没看,就是看那“大藏经”三个字。所以,我们很清楚的了解说:有时候,我们用自己的观念,想要更用功,刚好相反;过着僧团的生活,有规律,看起来好像很慢,却是很快,反而更快,善知识开导,一日一夜,胜过你读十年书,你相信吗?你搞十年,有办法这样子吗?没办法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大藏经要看谁在看,要看你的程度,我们想要愈快的,有时候反而更慢!所以,后来他又来讲堂,我就说:那你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他说:我现在到处都劝人家,千万不要住茅蓬!他以前的观念,是拚了老命要住茅蓬;现在观念改变了,劝人家:不要,不要!自己一个、二个,千万不要!现在彻底改变观念了!我说:广化律师早就讲了,不行的!.cn好!底下,悉地皆悉通达,得传法灌顶,是名阿阇黎。“途中独归”:律制比丘五夏未满,不得暂离依止。今阿难出家已经十二年,所以得无上座和阿阇黎,这个“无”要停一下,可以的意思,不要念成:无上座,那就完蛋了!故得无上座和阿阇黎,所以,这个“无”停一下,上座和阿阇黎相伴而独行。好!九点四十了,我们下个礼拜从108页,把这一本《义贯》带来。回向愿以此功德 消灾在座诸位法师 护法居士大德 消灾在讲堂点灯者回向在讲堂设立亡灵拔度者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网络关注度:12个网页
媒体关注度:0个资讯
上拍指数:0件拍品
交易指数:0件成交作品
艺术家拍卖排行
艺术家搜索指导
七处快速通道
|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住坐卧 皆在道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