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不包括 A正确性维护 B适应性预期维护 C增强性维护 D扩展性维护

第三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第三章 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1、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有哪几个过程
2、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有几种;各种用于什么情况的项目。
3、软件需求的定义及分类;
4、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5、软件测试的方法有哪些;各种测试方法的定义;面向对象的测试分为哪些层次;性能测试和第三方测试的定义;
6、决定软件具有可维护性的3个因素;软件维护的分类。
7、CMM(即SW-CMM,简称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5个等级及各个等级的特征;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5个等级及各个等级的特征。
8、软件开发工具有哪些;包括软件需求工具;软件设计工具;软件构造工具、软件测试工具;软件维护工具;软件配置管理工具;软件工程管理工具等等。
9、软件复用、软件元素、软件构件的定义。软件质量保证及评价;软件配置管理。
&&&& 软件过程管理;
10、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类、对象、继承、多态、消息通信等。
11、UML2.0的13种图,清楚各种图的作用。RUP
12、常用的几种软件体系结构风格,如分层系统,C2风格、C/S风格、三层C/S风格、B/S风格。
13、软件中间件的定义;常见中间件的知识;
&&&&&&& 软件架构定义及;典型架构应用场景;
14、数据仓库技术整体的把握,以及涉及的相关术语,如ETL(Extract/Transformation/Load,抽取、转换、加载)、OLAP(OnLine Analytical&Processing,联机分析处理)等。
15、Web Service技术;Web Service中的角色、操作和构件;Web Service的使用流程。
16、其他几种典型的系统集成技术的整体了解,如J2EE(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ava2 平台企业版)、.NET.
17、2种软件引擎技术,包括工作流技术和AJAX技术,清楚这些技术中的基本定义。
18、软件构件的3大流派涉及的技术:主要COM/DCOM/COM+、CORBA、EJB.
19、TCP/IP协议簇与ISO/OSI参考模型(OSI-RM,ISO/OSI Reference Model)的层次划分,各层次有什么协议,各种协议的基本定义;几种常见的组网协议。
20、常见的网络服务器及其功能;网络存储技术类型;无线网络技术、光网络技术、网络接入技术。
21、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6大子系统;综合布线和机房工程;网络规划、设计和实施原则。
22、IP地址的分类;主机地址与子网掩码的计算。
23、信息安全知识,如加密算法、数字信封、数字签名、PKI/CA、访问控制技术等等。
==============================================================
系统集成简述、信息系统建设、软件工程知识篇&
一、信息系统集成简述
1、定义:系统集成是指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够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2、信息系统集成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理解掌握)
》信息系统集成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信息系统集成不只是选择和供应,更重要的,它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过程,要面向用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软件。
》系统集成的最终交付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分立的产品。
》系统集成包括技术、管理和商务等各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技术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3、集成的分类
1)设备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安防集成
2)应用系统集成
二、信息系统建设
(一)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4个阶段: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1、立项阶段:包括概念形成过程和需求分析过程。
2、开发阶段(关键):
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运维阶段。
阶段名称&&&&&&&&&&& 阶段任务
总体规划阶段&&& 以需求为基础指导开发,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明确开发目标 、总&体&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实施计划、技术规范等等。
系统分析阶段&&&& 提供逻辑模型,包括组织机构及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和数据分析及系统初步方案。
系统设计阶段&&&&&&& 根据分析的结果设计实施方案,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处理流程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安全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组织和队伍及系统管理流程设计
系统实施阶段&&&&& 将设计阶段的成果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实现,用户的参与特别重要。
系统验收阶段&& 通过试运行,暴露系统优劣和其他问题,提交用户验收。
3、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通过验收,正式移交用户。
&&&&&&&&&&&&&&&&&&&&&&&&&&&&&&& 分为排错性、适应性、完善性和预防性四个主要类型。
4、消亡阶段: 系统不可能一直运行,应在初期就注意消亡条件、时间以及由此花费的成本。
(二)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必须掌握)
开发方法&&&&&&&&&&&&&&&&&&&&&&&&&&&&&&&&&&&&&&&&&&&&&&&& 定义&&&&&&&&&&&&&&&&&&&&&&&&&&&&&&&&&&&&& 特点、适用情况
结构化方法&&&&&&&&&&按照系统生命周期把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 1、面向过程
&&&&&&&&&&&&&&&&&&&&&&&&&&&& 然后顺序进行,通过文档确认向下进行,&&&&&&&&&&& 2、逻辑性强
&&&&&&&&&&&&&&&&&&&&&&&&& 特点:遵循用户至上原则、严格区分&&&&&&&&&&&3、按步走,需求明确
&&&&&&&&&&&&&&&&&&&&&&&&&&&&&& 工作阶段、强调开发过程整体与全局性、
&&&&&&&&&&&&&&&&&&&&&&&&&&&&&&&&& 过程工程化与文档资料标准化。&&
其优点有:理论基础严密,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
&&&&&&&&&&&&&&&&&&&&在系统建立前就能充分了解和理解,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其缺点:开发周期长;文档、说明繁琐,工作效率低;
&&要求全面理解需求不现实;如果用户不参与积极性不大则难度大
原型法&&&&&&&&&&&& 本着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初步理解,先快速开发&&&&用于需求不明、
&&&&&&&&&&&&&&&&&&&&&&&&&& 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用户的最&&&&管理方法结构
&&&&&&&&&&&&&&&&&&&&&&&&&&&&终系统需求。 特点:实际可行、具有最终系统的&&&程度不高的系统
&&&&&&&&&&&&&&&&&&&&&&&&&&&& 基本特征、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 分类:抛弃型原型、进化型原型。
面向对象方法&&&& 客观事物由对象组成,直观、方面。
&&&&&&&&&&&&&&&&&&&&&&&&&&&&&&特点:
&&&&&&&&&&&&&&&&&&&&&&&&&&&&&& 由属性和操作组成、对象间通过消息传递、
&&&&&&&&&&&&&&&&&&&&&&&&&&&&&&& 、多态、继承。
(三)软件工程
一、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
1、需求是一个为了特定问题而必须有被开发或被修改的软件展示的特性。
基本特性是可验证性。& 其目的如下:
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发现软件的边界,以及软件如何与外界交互;
详细描述系统需求和软件需求。
除了其表达的行为特性外,需求还有其他特性,
如优先级,以便在资源有限时进行权衡。
通常,要唯一地标识软件需求,才能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进行软件配置控制和管理。
2、模型是软件需求分析的关键,包括概念模型和实体模型。 可以开发的模型包括数据和控制流、状态模型、事件追踪、用户交互、对象模型、数据模型等等。
3、需求分析常用工具:数据流图、ER图、数据字典、结构化语言等等。
二、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
(一)软件设计
1、设计是与定义一个系统和组成的架构、组件、接口和其他特征的过程,包括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
架构视图定义软件的内部结构,包括逻辑视图(满足功能需求)、过程视图(并发问题)、组件视图(实现问题)、部署视图(分布问题)
模式提供了架构设计的某些方法,包括设计模式(微观)和架构设计(宏观)
软件设计原则为:高内聚、低耦合。
2、测试是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是保证软件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软件测试
1、墨盒测试:
不考虑模块内部结构,只在其接口进行测试。
1)等价类划分:将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划分几类,从每一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2)边界值法:选取刚好等于、刚刚小于输入范围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
3)错误推测法:根据程序中所有可能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设计测试用例。
4)因果图法:利用输入条件的多种组合产生相应多个运作的方式设计测试用命。
2、白盒测试:
对程序所有的逻辑分支进行测试,逻辑覆盖属于典型的白盒测试。
方法:条件覆盖法和基本路径测试法。
3、a测试& 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或者公司内部用户在模拟操作环境下进行的测试。
&4、B测试&& 软件的多个用户在实际环境下进行测试。
软件测试按阶段和目的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集成、验收测试。
1、单元测试:针对每个模块进行测试。
2、集成测试:在集成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要求组装成系统,提交集成测试计划、集成测试规格说明书集成测试报告等等。
3、系统测试:在实际环境进行测试。
4、验收测试:项目交付进行的测试。
(三)软件维护
1、软件维护包括:更正性、适应性、完善性、预防性
1)更正性维护: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更改发现的问题(修改BUG
2)适应性维护: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保证软件产品能在变化或变化中环境中可以继续使用(系统移值)
3)完善性维护: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改进性能和其维护性(增加功能,工作量最大)
4)预防性维护:软件产品交付后进行的修改,以在软件产品中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和更正它们。(针对未来)
2、衡量系统可维护性三要素: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
三、软件复用(掌握)
1、软件复用是指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有关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软件复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 (把以前重复的东西拿来用,二次开发)
2、按抽象程度高低,可以分为代码级复用、设计的复用、分析的复用和测试信息的复用。
四、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1、软件质量: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2、软件质量是软件特性的综合,即软件满足规定或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
也就是说,质量就是遵从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
3、软件质量管理包括:质量保证过程、验证过程、确认过程、评审过程、审计过程。
4、验证与确认过程使用能够定位缺陷并便于以后改正的测试技术直接处理软件产品质量问题。
验证指在软件开发周期中的一个给定阶段的产品是否达到上一阶段确立的需求的过程。
确认指在软件开发过程结束时,对软件进行评价以确定它是否和软件需求相一致的过程。
5、评审与审计过程包括:管理评审、技术评审、检查、走查、审计等等。
管理评审: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的状态,确认需求及其系统分配,或评价用于达到目标适应性的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技术评审:评价软件产品。
检查:检查和识别软件产品异常,正式的。
走查:评价软件产品,走查也可以用于培训软件产品的听众软件,随意的。
软件审计:提供软件产品和过程对于可应用的规则、标准、指南、计划和流程的遵从性的独立评价。 审计是事后进行的。
五、软件配置管理
1、软件配置管理活动有:
软件配置管理过程的管理和计划、软件配置标识、软件配置控制、软件配置状态记录、软件配置审计、软件发布管理和交付。
2、软件配置管理通过标识产品的元素、管理和控制变更、验证、记录和报告配置信息,来控制产品的进化和完整性。
六、软件开发环境
1、需求:建模工具和跟踪工具 。
2、设计:创建和检查软件色合计。
3、构造:编辑器、编译器、代码生成器、解释器、调试器。
4、测试:测试生成器、测试执行框架、测试评价工具、测试管理工具、性能分析工具。
5、维护:理解(可视化)& 再造(重构)
6、配置管理:追踪工具、版本管理工具、发布工具。
7、软件工程 管理:项目计划与追踪、风险管理、度量工具。
8、软件工程过程工具:检查工具、分析工具。
七、软件过程管理
软件工程管理集成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包括:启动和范围定义、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项目实施、评审和评价、关闭、软件工程试题。
1、《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 ,
详细设计说明书设计阶段包括: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2、GB/T 14394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标准中,
详细设计评审的内容包括:各单元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目标、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设计
&&&&&&&&&&&&&&&&&&&&&&&&&&&&&&&&&&&&&&&&&&&&&&& 测试文件、软件开发工具。
3、软件生命周期可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软件维护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是要确定为解决该问题,目标系统要具备哪些功能。
可行性分析阶段是确定问题有无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否值得解决;
概要设计阶段制定出实现该系统的详细计划;
详细设计阶段就是把问题的求解具体化,设计出程序的详细规格说明。
4、《软件文档管理指南GB/T 》的描述;
该标准规定了软件文档为分:开发文档、产品文档和管理文档。
&5、代码重构: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将某种形式表示的软件转换成更高抽象形式表示软件活动属性。
&6、根据《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6定义的质量模型,属于功能性的质量特性是适合性、安全性、互操作必(互用性)、准确性和依从性。
7、《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GB/T 》
8、模糊测试通常使用随机数据。
9、德尔菲法,可用于软件的规模估算,帮助软件开发团队把握开发时间、费用分布等等。
10、软件产品的使用质量有4种: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
11、文档的质量可以按文档的形式和列出的要求划分为四级:
1)1级文档===最低限度文档
适合开发工作量低于一个人月的开发者自用程序。
该文档应包含程序清单、开发记录、测试数据和程序简介。
2)2级文档===内部文档。
可用于在精心研究后被认为似乎没有与其他用户共享资源的专用程序。
除1级文档提供的信息处,2级文档还包括程序清单内足够的注释以帮助用户安装和使用程序。
3)3级文档===工作文档
适用于由同单位若干人联合开发的程序,或被其他单位使用的程序。
4)4级文档=正式文档
适于要正式行供普遍使用的软件产品。
关键性程序或具有重复管理应用性质(如工资计算)的程序需4级文档应遵守GB8567的有关规定。
12、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可移植性。
13、GB/T,描述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
面向对象、软件架构、典型应用
(一)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掌握)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掌握)
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模式、复用:
名称&&&&& 定义&&&&&&&&&&&&&&&&&&&&&&&&&&&&&&&&&&&&&&&&&&&&&&&&&&&&&&&&&&&&&&&&&&&&&&&&&&&&&&&&&&&&&&&&&&&&&&&&&&&&& &关系
对象&&&&&&& 对象是由数据及其操作所构成的封装体,对象
&&&&&&&&&&&&&&& 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对象标识、对象状态和对象行为;
类&&&&&&&&&&& 类的数据也叫属性、状态或特征,它表现类静态的一面。类的函数
&&&&&&&&&&&&&&& 也叫功能、操作或服务,它表现类动态的一面;
抽象&&&&&&& 通过特定的实例抽取共同特征后形成概念的过程,强调主要特征,忽略
&&&&&&&&&&&&&&& 将要特征。
封装&&&&&&& 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对象,对数据的访问或修改
&&&&&&&&&&&&&&& 只能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
继承&&&&&& 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继承又可分为单继承和多继承。
多态&&&&& 多态性使得一个属性或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表示不同类的对象。
接口&&&&&& 接口就是对操作规范的说明;
消息&&&&& 消息(message)对象间的交互手段;
组件&&&&& 组件是软件系统可替换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它封装了实现体(实现某个职能),并提供了一组接口的实现方法。
模式&&&&& 一个特定环境、一个问题和一个解决方案的关系。
复用&&&&& 软件复用是指将已胡的软件及其有效成份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
类和对象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1)每一个对象都是某一个类的实例;
2)每一个类在某一时刻都有零或更多的实例;
3)类是静态的,它们的存在、语义和关系在程序执行前就已经定义好了,对象是动态的,它们在程序执行时可以被创建和删除。
4)类是生成对象的模板。
(2)统一建模语言& UML& 掌握
1、UML具有如下的语言特征
1)不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
2)是一种建模语言规范说明,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一种标准表示;
3)不是过程,也不是方法,但允许任何一种过程和方法使用它;
4)简单并且可扩展,具有扩展和专有化机制,便于扩展,无需对核心概念进行修改
5)为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中涌现出的高级概念(如协作、框架、模式和组件)提供支持,强调在软件开发中,对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的重用。
6)与最好的软件工程实践经验集成;
2、UML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它将系统描述为一些独立的相互作用的对象,构成为外界提供一定功能的模型结构,静态结构定义了系统中重要对象的属性和服务,以及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第,动态行为定义了对象的时间特性和对象为完成目标而相互进行通信机制。
UML视图的归纳总结图表
结构类=====类图&& 描述类、接口、接口、协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常用的图、静态设计视图。
&&&&&&&&&&& =====对象图&& 一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和静态快照。
&&&&&&&&&&& =====构件图& 一组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系统的静态实现视图。
&&&&&&&&&& ======部署图 一组节点以及它们这间的关系,体系结构的静态实施视图。
行为类&& ====用例图&&& 静态用例视图,描述系统与外部系统及用户之间的交互。
&&&&&&&&&&&&&&&====顺序图&(序列图)时间次序的交互图,描述一组对象及他们可能发送消息的时间顺序关系;包含控制流和信息流。
&&&&&&&&&&&&&&&& ====协作图&&& 系列的对象在这些对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象间发送和接收信息。&&&&&&& ====状态图&&&& 描述对象状态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活动图&&&& 将进程或者其他计算的结构展示为计算内部一步步的控制流和数据流。
模型管理类& ==包&&&&
&&&&&&&&&&&&&&&&&&&&&&===子系统
&&&&&&&&&&&&&&&&&&&&&&===模型&&&& 组织和管理各种应用模型
其它需要掌握的内容如下:
4种事物&&&& 结构、行为、分组、注释。
4种关系&&&& 依赖、关联、泛化、实现。
9类图&&&&& 用例图&& 静态图(类图、对象图)& 行为图(状态图、活动图) 实现图(组件图、配置图)、交互图(顺序图、合作图)
区别:一、模型图各有侧重:1)用例图侧重描述用户需求
2)类图侧重描述系统具体实现
二、描述的方面都不相同:
1)类图描述的是系统的结构
2)序列图描述的是系统的行为
三、抽象的层次也不同:
1)构件图描述系统的模块结构,抽象层次较高;
2)类图是描述具体模块的结构,抽象层次一般;
3)对象图描述了具体的模块实现,抽象层次较低。
(3)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最佳实践===RUP
1)RUP的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交付阶段
每个阶段终结于良好定义的里程碑==某些关键决策必须做出的时间点,因此关键的目标必须被达到。
2)RUP的6个基本最佳实践经验如下
》迭代式开发
》需求管理
》使用以组件为中心的软件架构
》可视化软件建模
》验证软件质量
》控制软件变更
(4)面向对象系统分析(掌握)
1、面向对象分析模型
1)用例模型&&&& 描述了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
2)类-对象模型&& 描述系统所涉及的全部类以及对象。
3)对象-关系模型&& 描述对象之间的静态关系,同时定义了系统中所有重要的消息路径。
4)对象-行为模型& 描述了系统的动态行为。
2、面向对象的分析步骤:
1)发现角色/参与者
2)发现用例
3)建立用例模型
4)进行领域分析
5)建立对象-关系模型
6)建立对象-行为模型
7)建立功能模型
3、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阶段对分析阶段给出的问题域模型,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出软件基础架构(概要设计)和完整的类结构(详细设计),以实现业务功能。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用例设计、类设计和子系统设计等等。
(二)软件架构(掌握)
1、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成系统的元素的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指导元素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软件架构不仅指定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和拓扑结构,并且显示了系统需求和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一些设计决策的基本原则。
2、典型体系结构
1)官道/过滤器模式&(独立输入输出,简单合成、便于维护、支持并行;需要协调数据流、需要过滤器完成数据解析与合成)
2)面向对象模式(调试模块化、封装、继承、灵活;对象间的调用需要知道对象的标识)
3)事件驱动模式(支持重用、扩展型好、简化代码;自身对系统的控制能力弱、不能很好解决数据交换问题、逻辑复杂化)
4)分层模式(有利分解、逐级抽象、可扩展、支付复用;并非所有系统都层次清楚、层次多导致性能下降)
5)知识库模式:& 知识源、黑板数据结构、控制。
6)C/S模式:客户机与服务器分离。 二层C/S===三(N)层C/S====B/S
3、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1)软件架构设计是动态的,初期的设计并不能完全确定下来,和建筑设计不同。
2)架构设计的目标:最大化复用;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也是中间件和多层技术的根本目标);灵活的扩展性。
4、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评估
1)关系数据库与对象数据库的选择问题:关系数据库优于对象数据库,前者成熟,多厂商支持,后者技术先进。
2)用户界面选择使用HTML HTTP
3)灵活性与性能考虑,即考虑独立于厂家方案还是单厂家方案;
4)技术的选择选择成熟的技术可以规避项目风险;
5)聘请经验丰富的架构设计师。
5、软件中间件(重点掌握)
1)中间件用来解决分布系统的异构问题。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等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这些服务有标准的程序接口(API)协议。
2)中间件的分类:
数据库访问中间件(ODBC-W JDBC-Java);
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PC);
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CORBA; EJB; DCOM; )
事务中间件(TPM);
(三)典型应用集成技术(掌握)
(1)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掌握)
数据仓库和传统操作型数据库的对比的优点;
1)面向主体:操作型数据库的数据面向事务处理,各个 业务系统间各自分离;
&&&&&&&&&&&&&&&&&&&&&&&& 数据仓库听数据按主题进行组织;
2)集成:面向事务处理的操作型数据库通常和某此特定的应用相关,数据库之间相互独立,往往是异构的;数据仓库听数据是对原有分散数据库数据通过抽取、清理然后经系统加工、汇总、整理得到,消除了数据中的不一致性。
3)相对稳定:操作型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数据仓库的数据用来查询,只有少量的修改和删除操作,通常只需定期加载、刷新。
4)反映历史变化: 操作型数据库主要关心当前某一个时间段内的数据;数据仓库的数据通常包含历史信息。
(2)Web Service技术(掌握)
1、Web Service的定义:是解决应用程序之间互相通信的一种技术,是描述一系列操作的接口,它使用标准的、规范的XML描述接口,Web Application是面向应用的,而Web Service是面向计算机的。
2、web Service模型: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服务注册中心。
web service模型中的操作:发布服务描述、查找服务描述、根据服务描述绑定或调用 服务,这些操作可以单次或多次出现。
3、Web Service服务的适用范围和不适用范围
web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互操作性,适用web services的情况如下:
1)跨越防火墙& 2)应用程序集成&&& 3)B2B集成&& 4)软件重用
不适合使用WEB服务的情况如下:
1)单机应用程序
2)局域网上的同构应用程序
(3)J2EE和.NET结构
J2EE应用将开发工作分为两类:业务逻辑开发和表示逻辑开发,其余的系统资源由应用服务器自动处理,不必为中间层的资源和运行管理进行编码。
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开发精力集中在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表示逻辑上,从而缩短企业应用开发周期、有效地保护企业的投资。
J2EE与.NET的对此表
&&&&&&&&&&&&&&&&&&&&&&&&&&&&&&&&&&&&&&& J2EE&&&&&&&&&&&&&&&&&&&&&&&&&&&&&&&&&&&&&&&&& 。NET
跨平台&&&&&&&&&&&&&&&&&&&&&&&&& 跨平台能力强&&&&&&&&&&&&&&&&&&& 不具备跨平台能力,仅支持windows
支持语言&&&&&&&&&&&&&&&&&&&&& JAVA&&&&&&&&&&&&&&&&&&&&&&&&&VB\C++\C#\Jscript,通过组件还可以支持java
安全性&&&&&&&&&&&&&&&&&&&&&&&&& 相对较好&&&&&&&&&&&&&&&&&&&一般
稳定性&&&&&&&&&&&&&&&&&&&&&&&& 相对较好&&&&&&&&&&&&&&&&&&& 一般
服务器端UMIX系统应用&& 很好&&&&&&&&&&&&&&&&&&&&差
与windows桌面系统&&&&&&&&&&&&&很好&&&&&&&&&&&&&&&& 差
J2EE架构:& 组成:构件(应用逻辑代码)、容器(构件的运行环境)、服务(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
常用技术:
JNDI\& Servlet& JSP& EJB&& JCA& JDBC& JMS& JTA& JavaMail&& RMI-IIOP(通信接口)
NET架构:技术:CLR(统一运行环境)、ADO.NET、ASP.NET、基础类库(统一的可扩展的编程接口)
(4)工作流(掌握)
工作流(WorkFlow)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实施计算。
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现。
构件技术就是利用某种编程手段,将一些人们所关心的,但又不便 于让最终用户去直接操作的细节进行了封装,同时对各种业务逻辑规则进行了实现,用于处理用户的内部操作细节。这个封装体就常常地被称作构件。
(6)常用构件标准(掌握)
1、COM/DCOM/COM+
COM是个开放的组件标准,它有很强的的扩充和扩展能力。COM把组件的概念融入到Windows虚用中。 DCOM在COM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功能和特性。
COM+将COM、DCOM和MTS形成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组件架构。
COM+并不是COM的新版本,我们可以理解为COM的新发展,或者为COM更高层次上的应用。 COM+的底层结构仍然以COM为基础,它几乎包容了COM的所有内容。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架构)
EJB用于封装业务,而业务可分为业务实体和业务过程。
在J2EE模型当中,中间层的业务功能通过EJB构件实现,使用JSP实现业务逻辑处理结果的动态发布,构成动态的HTML页面,中间层也可以使用Servlet实现更为灵活的动态页面。
1、容器与构件之间存在(继承和聚集的关系)
2、UML 2.0支持13种图,它们可以分成两大类:结构图和行为图。
结构图包括类图、组合结构图、构件图、部署图、对象图和包图;
行为图包括活动图、交互图、用例图和状态机图。
其中交互图是顺序图、通信图、交互概览图和时序图的统称。
3、UML视图的最上层分成结构、动杰行为和模型管理3个视图域。
其中,动态行为图包括状态机视图、活动视图和交互视图。
4、用例和用例图主要用途是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
5、在用例设计中,可以使用UML中的(序列图)来描述用户和系统之间的交互,说明系统功能行为。
6、GUI是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的简称,即图形用户接口。
根据教程P114,J2EE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包括构件(Component)、容器(Container)及服务(Services)三部分。 构件是表示应用逻辑的代码;容器是构件的运行环境;服务则是应用服务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可以同系统资源进行交互。
7、UML仅仅是一种可视化建模语言,用来描述选开发的系统、用来建模,可以和任何过程模型搭配。
8、C/S模式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为解决AS模式中客户端的问题,发展形成了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
为解决C/S模式中服务端问题,发展形成了三层(多层)C/S模式。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平台和应用这间的通用服务。
事务中间件=位于客户和服务器之间,负责负载均衡、失效恢复等任务,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9、分层架构模式优点:
1)有助把复杂的问题按功能分解,使整体设计更为清晰。
2)支持系统设计的逐级抽象。
3)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
4)支持利用。
分层模式的缺点如下:
1)并不是每个系统都可以很容易地划分出层次来;同时,各层功能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抽象方法。
2)层次的个数过多,系统性能可能会下降。
10、.NET架构中的:通信语言规范、基础类库、通用语言运行环境、ADO.NET
11、J2EE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包括构件(Component)、容器(Container)及服务(Services)三部分。
构件是表示应用逻辑的代码;容器是构件的运行环境;
服务则是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可以同系统资源进行交互。
12、J2EE的四层体系架构(客户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导、数据层),可用来实现业务逻辑层的技术是(Enterprise JavaBean)
13、Web服务(Web Service)
WSDL&&&UDDI&&&SOAP
14、工作流技术在流程管理应用中三个阶段:
流程建模====流程仿真====流程改进或优化。
15、工作流(workflow)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现,其主要功能是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
16、数据仓库
OLAP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具体分为ROLAP、MOLAP、HOLAP.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历史的、归档的、处理过的数据;数据库的数据反映当前的数据。
17、数据库管理系统。
18、数据仓库的特征:不可修改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
=================================================================&
&&一、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需要掌握)
1、NETBIOS: 微软协议、缺乏路由和网络寻址、唯一地址是MAC(Medium Access Control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
2、IPX\SPX:NOVELL用于NETWARE的协议群组,具有完全的路由能力,可用于大型企业网,有32位网络地址。
3、TCP/IP:允许与INTERNET完全的链接,同时具备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需求,但牺牲了速度和效率。
二、OSI模型总结
层&&&&&&&&&&&&&&&&&&&&&&&&&&&&&&& 功能描述&&&&&&&&&&&&&&&&&&&&&&&&&&&&&&& 对应协议&&&&&&&&&&&&&&&&&&&&&&&&&&&& 通信设备
(Application Layer)& &提供网络与用户间的接口&&& FTP/HTTP/Telnet/DHCP&&& 网关
&&&&&&&&&&&&&&&&&&&&&&&&&&&&&&&&&&&&&&&&&&&&&&&&&&&&&&&&&&&&&&&&&&&&&&&&&&&&&&&&&&SMTP/SNMP/DNS/POP3&& 高层交换机
(Presentation Layer)& 负责通信协议的转换、&&& JPEG、MPEG、&&&&&&&&&&&&&&&&& 网关
&&&&&&&&&&&&&&&&&&&&&&&&&&&&&&&&&&&&&&& 数据的翻译和加密、&&&&&& ASCII、GIF、DES等。&&&高层交换机
&&&&&&&&&&&&&&&&&&&&&&&&&&&&&&&&&&&&&&&&字符转换等工作。
&会话层&&&&&&&&&&&&&&&&&&&&&&&& 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 SQL、NFS等&&&&&&&&&& 网关
&(Session Layer)&&&&& 一个会话,以便管理远程用户或&&&&&&&&&&&&&&&&&&&&&&&&&&&&&&&&& 高层交换机
&&&&&&&&&&&&&&&&&&&&&&&&&&&&&&&&&&&& 进程间的通信。
(Transport Layer)&&& 保证实现端到端之间数据包无&&&&&& TCP/UDP/SPX等&&&& 网关、
&&&&&&&&&&&&&&&&&&&&&&&&&&&&&&&&&&& 差错、无丢失、按顺序、无冗余&&&&&&&&&&&&&&&&&&&&&&&&&&&&&&&&&高层交换机
&&&&&&&&&&&&&&&&&&&&&&&&&&&&&&&&&&&&&分组传输功能。
网络层&&&&&&&&&&&&&&&&&&&&&&& 对端到端的包进行了定义。定义逻辑地址、 IP\ICMP\IPX等&
(Network Layer)&&&&&路由的实现方式、路由的学习方法、包的&&&&&&&&&&&&&&&&路由器
&&&&&&&&&&&&&&&&&&&&&&&&&&&&&&&&&&&&分段方法。&&&&&&&&&&&&&&&&&&&&&&&&&&&&&&&&&&&&&&&&&&&&&&&&&&&&&&&&&&&&&&&&第三层交换机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定义了在一个特定的链&&&&& ARP\RARP\IEE802.2/802.3&&&& 网桥
&&&&&&&&&&&&&&&&&&&&&&&&&&&&&&&&&&&&& 路或媒体上获取数&&&&&&&&&&&& HDLC& PPP&& X25& 帧中继&二层交换机
&&&&&&&&&&&&&&&&&&&&&&&&&&&&&&&&&&&&&&&&&&&&&&&&&&&&&&&&&&&&&&&&&&&&&&&&&&&&&&&&&&&ATM.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定义有关传输媒体的&& RS232& RJ-45& FDDI等& 中继器
&&&&&&&&&&&&&&&&&&&&&&&&&&&&&&&&&&&&&&&&&&& 物理特性的标准&&&&&&&&&&&&&&&&&&&&&&&&&&&&&&&&&&&&&&&&&&&&&&&&&&&&集线器
&&&&&&&&&&&&&&&&&&&&&&&&&&&&&&&&&&&&&&&&&&&&&&&&&&&&&&&&&&&&&&&&&&&&&&&&&&&&&&&&&&&&&&&&&&&&&&&&&&&&&&&&&&&&&&&&&&&&&&&&&&&&&网卡、
&&&&&&&&&&&&&&&&&&&&&&&&&&&&&&&&&&&&&&&&&&&&&&&&&&&&&&&&&&&&&&&&&&&&&&&&&&&&&&&&&&&&&&&&&&&&&&&&&&&&&&&&&&&&&&&&& 网线、调制解调器
三、计算机网络分类
1、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将小区域内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互联形成资源共享的网络。
2、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将大区域范围内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互联形成资源共享的网络。
3、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覆盖范围处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 应用模式有:1、SDH多业务平台& 2、弹性分组环多业务平台& 3电信级以太网业务平台。
四、网络拓扑结构
所需电缆少、布线容易、单点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困难、对站点要求较高。
整体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容易、对站点要求不高;所需电缆较多、整个网络可靠性依赖中央节点。
所需电缆较小、适用于光纤;整体可靠性差、故障诊断困难、对站点要求高。
其中总线型是属于逻辑连接,星型属于物理连接;星型是最常用的。
五、网络管理
(一)网络管理包括4个方面
1、网络设备的管理:比如对交换机、路由器等常用设备的管理。
2、服务器的管理:比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文件传输的)、DNS服务器(域名解析的)等等。
3、资源的管理:比如IP地址资源、域名资源和磁盘资源。
4、用户的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计费管理、桌面管理。
(二)网络服务器
1、文件服务器如FTP
2、数据库服务器:C/S
3、Internet/intranet通用服务器:WEB、Email、DNS、目录服务。
4、应用服务器:一种为基于B/S构造的WEB应用服务器,一种专用服务器(如CAD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流媒体点播服务器、电视会议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六、网络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技术
面向连接、分配固定带宽;实时性强、时延小、成本低、带宽利用率低;适用语音传输。
2、分组交换技术&&
面向无连接、数据分段存储转发;电路利用率高、时延较大;适用数据传输(常用)
3、报文交换技术
面向无连接、报文存储转发;适用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低的业务,如公用电报网。
4、ATM技术&&
连接一分组结合,异步传输模式;提出保证QOS的完备机制,适合传输高速数据业务;ATM交换机贵。
5、IP电话技术
H.323协议建立连接,RTP分组。
6、软交换技术
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分离出来。
七、网络存储技术
1、DAS:直接式存储
通过标准接口SCSI连接存储器与服务器
2、NAS网络连接存储
通过网络连接,即插即用。
3、SAN存储区域网络
通过高速光纤连接,极度可扩展型、简化的存储管理、优化的资源与服务共享、高可用性。
4、DAS: Direct-Attached Storage&&
&&&&& NAS: 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
&&&&& SAN:&& Storage Area Network
八、无线网络技术、光网络技术
1、无线网络技术分:无线局域网WLANs、无线广域网WWANs、无线城域网WMANS、无线个人网络WPANs.
2、光网络技术
九、网络接入技术
网络接入(Network Access)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工具将用户网络设备(如PC设备、机顶盒、移动电话)连接到网络上。
2、网络接入方式
1)拔号接入:PSTN\ISDN
2)专线接入:DDN、GPRS 和3G
3)宽带接入:DSL、无源光网络、Cable Modem、以太网接入、光纤接入。
十、综合布线
1、6个子系统:建筑群、设备间(机房)、垂直干线(楼层间)、管理间(配线间) 水平(楼层内)& 工作区
2、适用范围是跨越距离不超过3000米、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布线区域,区域内的人员50-5万人。
3、综合布线标准是:EIA/TIA 568A,如:IBM的ACS、AT&T的SCS、AMP的OWS等
十一、机房工程
1、设计原则:实用性和先进性、安全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型、标准化、经济/投资保护、可管理性。
十二、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
1、规划原则:实用性、开放性、先进性
2、设计与实施原则:可靠性、安全性、高效性、可扩展性。
常用协议:ping ipconfig& ftp&& telnet等等。
SM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用来控制信件的发送、中转。
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DNS协议:域名解析服务,提供域名到IP地址之间的转换;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为可靠的、带连接的协议;
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为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在IP协议发送差错报文时使用。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将IP地址转为相应的物理地址;
RARP协议: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功能与ARP相反。
PPP协议:点对点协议,主要用于拔号上网式的广域连接模式;
FDDI协议: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一种光纤环网标准。
=================================================
&1\ 根据《EIA/TIA568A商用建筑物电信布线标准-1995》,综合布线系统分为三个等级,其中增强型综合布线等级要求每个工作区至少有(2)个以上信息插座。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等级,或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
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使用铜芯双绞线组网,其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相关产品推荐:六类RJ45水晶头、六类非屏蔽信息模块)
每个工作区配线电缆为1条4对双绞电缆(相关产品推荐:4对超五类非屏蔽工程线)
采用来夹接式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双绞线(相关产品推荐:超五类双绞线)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都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如下:
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
应用于话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
便于技术人员管理
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恢复的过渡保护。
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
增强型适用综合布线系统中中午配置标准的场合,使用钢芯双绞线组网。
其配置如下:
每个工作区有两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双绞线电缆;
采用直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3对双绞线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每个工作区有两个信息插座,不仅机动灵活,而且功能齐全。
任何一个信息插座都可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应用。
可统一色标,按需要可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
是一种能为多个数据设备创造部门环境服务的经济有效的综合布线方案
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恢复的过流保护。
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使用光缆和铜芯双绞线组网。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综合型布线系统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能够规模较大的智能大厦,其余与基本型或增强型相同。
综合布线系统等级之间的差异
所有基本型、增强型和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都能支持话音/数据等业务,能随智能建筑工程的需要升级布线系统,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体现以下两方面:
支持话音和数据业务所采用的方式
在移动和重新布局时实施线路管理的灵活性。
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3、ZigBee是WPAN网络标准之一。
WLAN&&& WMAN& WPAN&& WWAN包括的相关技术。
4、光纤接口
SC&& ST&& LC&
5、网络协议和设备驱动软件经常采用分层架构模式,
课本P105,分层架构模式优点如下:
分层架构模式优点如下:
1、有助把复杂的问题按功能分解。
2、支持系统设计的逐级抽象。
3、具有较好的扩展性。
4、支持复用。
分层模式的缺点如下:
1)并不是每个系统都都可以很容易地划分出层次来;同时,各层功能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抽象方法。
2)层次的个数过多,系统性能可能会下降。
&6\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转发和交换等能力。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种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机制。 MPLS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和IP。 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 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
MPLS的技术特点
MPLS有如下的技术特点:
1、充分采用原有的IP路由,在些基础上加以改进;保证了MPLS风网络路由具有灵活性特点。
2、采用ATM的高效传输交换方式,抛弃了复杂的ATM信令,无缝地将IP技术的优点融合到ATM的高效硬件转发中;
3、MPLS网强的数据传输和路由计算分开,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能够提供有效的QOS保证。
4、MPLS不但支持多种网络层技术,而且是一种与链路支无关的技术,它同时支持X.25、帧中继、ATM、PPP、SDH、DWDM等,保证了多种网络的互连互通,使得各种不同的网络传输技术统一在同一个MPLS平台上。
5、MPLS支持大规模层次化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扩展性;
6、MPLS的标签合并机制支持不同的数据流的合并传输。
7、MPLS支持流量工程、COS、QOS和大规模的虚拟专用网。
7、存储方式
DAS&& NAS& SAN
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机房内通道的宽度及门的尺寸应满足设备和材料的运输要求,建筑入口至主机房的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5)米。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应有设备搬入口;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门厅、休息室、值班室和更衣间。
整个机房由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四个功能区组成;
主机房内计划旋转15台设备,设计使用面积65平方面。
主机房设置了设备搬运通道、设备之间的出口通道、设备的测试和维修通道。
辅助区的面积宜为主机房面积的0.2-1倍。
某机房同面积为125平方米,共设置了三个安全出口。
机房内所有设备的金属外壳、各类金属管道、金属线槽、建筑物金属结构必须等电位联结并接地。
机房内的照明线路宜穿管暗敷或在吊顶内穿钢管明敷。
9、水平电缆最长长度为90米,配线架跳接到交换机、信息插座跳到计算机总长度不超过10米,通信通道总长度不超过100米。
==============================================================&
第三章、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系统集成:将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通信等技术和产品集成为能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系统。
系统集成包括:总体策划、设计、开发、实施、服务及保障。
系统集成特点:1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2不只是设备选择和供应,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过程,要面向用户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其核心是软件;3最终交付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分立的产品;4包括技术、商务、管理等,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技术是系统集成工作的核心,管理和商务活动是系统集成项目成功实施的保障。
系统集成分类:设备系统集成、应用系统集成。
设备系统集成(也叫硬件系统集成、系统集成、弱电系统集成):可分为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安防系统集成。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4个阶段:立项、开发、运维、消亡。
立项:即概念或需求阶段。概念形成过程,根据用户单位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设信息系统的初步构想;需求分析过程,对企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形成《需求规范说明书》,经评审、批准后立项。
开发: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验收。
运维:信息系统提供验收,正式移交给用户后,就进入运维阶段:
维护分类:1排错性维护(更正性、修改BUG);2适应性维护(系统移植);3完善性维护(增加功能);4预防性维护(避免出现BUG)。
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方法;瀑布、螺旋、迭代、V
结构化方法:最广泛的开发方法。面向过程,逻辑性强,按步走。
结构化方法的特点:1遵循用户至上原则;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3强调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4开发过程工程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结构化方法的优点:理论基础严密,指导思想是用户需求在建立之前就能被充分了解和理解。注重开发整体全局性。
结构化方法的缺点:周期长;文档、设计说明繁琐,效率低;要求开发前全面认识系统需求,充分预料各种可能变化;若用户参与不够,将造成系统交接不平稳,运行与维护难度大。
原型法:先做模型,用户使用后提意见再修改。适用用户需求定义不清、管理决策方法结构化程度不高的系统开发,开发方法宜被用户接受;但如果用户配合不好,盲目修改,会拖延开发过程。
抛弃型原型: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后放弃不用了。
进化型原型:此类原型的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逐渐丰富,演化成最终系统。
面向对象的方法(OO)基本思想:1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2对象由属性和操作组成,属性反映对象的数据信息特征,操作用来定义改变对象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方式;3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信息传递机制实现,消息传递方式通过消息传递模式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4对象可以按其属性来归类,借助类的层次结构,子类可以通过继承机制获得其分类的特性;5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
C面向过程;C++,VB面向对象
软件需求: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必须由被开发或被修改的软件展示的特性。
软件需求特性:可验证性(解决需求冲突),优先级,唯一性。
需求分析目的:1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2发现软件的边界,以及软件如何与环境交互;3详细描述系统需求,以导出软件需求。
描述需求是必须仔细,应该精确找到能确认需求,验证需求的实现,估算需求的成本。
软件设计:定义一个系统或组件的架构、组件、接口和其他特征的过程,并能得到这个过程的结果。
软件设计的活动组成:
软件架构设计(高层设计、概要设计):描述软件的结构和组织,标识各种不同的组件。
软件详细设计:详细地描述各个组件,使之能被构造。
测试:为评价和改进产品质量、识别产品的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软件测试3大阶段:单元、集成、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方法:黑盒、白盒、&、&;单元、集成、系统、验收
软件维护活动:1交付前,运行计划、维护计划;2交付后,软件修改、培训、帮助资料。
软件维护类型:1更正性,更正发现的问题;2适应性,保持软件产品能在变化后或变化后的环境中继续使用;3完善性,改进性能和可维护性;4预防性,在软件产品潜在错误成为实际错误前,检测和更正它们。
软件复用:利用已有软件的各种知识构造新的软件,以缩减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费用。是提高软件生产力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技术。
软件复用的主要思想:软件是由不同功能的组件组成的有机体,每个组件可被设计成完成同类工作的通用工具,编写软件就是把不同组件组织连接起来。
软件复用级别:代码、设计、分析、测试信息的复用。
软件质量:满足规定或潜在用户需求的能力,要从软件在内部、外部和使用中的表现来衡量。
包括内部、外部、使用质量。
软件质量管理过程:保证,验证和确认,评审和审计过程。
质量保证过程:通过计划制定、实施和一组活动提供保证,保证生命周期中的软件产品和过程符合规定需求。
验证与确认过程:使用能够定位缺陷并便于以后改正的测试技术直接处理软件产品质量问题。
评审与审计过程:包括管理评审、技术评审、检查、走查、审计等。
管理评审目的:监控进展,决定计划和进度状态,确认需求及系统分配,评价达到目标适应性的管理方法的有效性。
技术评审目的:评价软件产品,确定其使用意图的适和性。
检查目的:检测和识别软件产品异常。
走查目的:评价软件产品,也可用于培训软件产品的听众。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1配置管理过程的管理和计划;2软件配置标识;3软件配置控制;4软件配置状态记录;5软件配置审计;6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
软件配置管理:通过标识产品的元素、管理和控制变更、验证、记录和报告配置信息,来控制产品的进化和完整性。
软件配置管理也许与软件开发和维护组织的联系最紧密。
OO的基本概念:对象、类、抽象、封装、继承、多态、接口、消息、组件、模式、复用。
对象:由数据及其操作所构成的封装体,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封装,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采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对象是由一组属性和对这组属性进行操作的一组服务构成。
对象3个基本要素:对象标识、状态、行为。
对象标识(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一个名字)、状态(描述对象的某些特征)、行为(封装对象所拥有的业务操作)。
类:是现实世界中实体的形式化描述,类将该实体的数据和函数封装在一起。
类的数据(属性、状态、特征)表现类静态一面;类的函数(功能、操作、服务)表现类的动态一面
类和对象的关系:1对象是类的实际例子;2类在某一时刻都有零或更多的实例;3类是静态的,在程序执行前定义类的存在、语义和关系,对象是动态的,在程序执行时可被创建或删除;4类是生成对象的模板。
抽象:通过特定的实例抽取共同特征后形成概念的过程。
封装:将相关概念组成一个单元,通过一个名称来引用。
OO封装: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操作封装成一个整体对象,对数据的访问或修改只能通过对象对外提供的接口进行。
继承:表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某类对象可以继承另外一类对象的特征和能力。
多态:使得在多个类中可以定义同一操作或属性名,并在每个类中可有不同实现的方法。
接口:对操作规范的说明,只是说明操作应该做什么,但没有定义操作如何做。
消息:对象间的交互手段。
组件:软件系统可替换的、物理的组成部分,封装了实现体(实现某个职能),并提供了一组接口的实现方法。
组件应当具备可变性,使组件更切合实际、更有效地被复用。
模式:一条由一个特定环境、一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案之间关系组成的规则。
复用:将已有的软件及其有效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或系统。组件技术是软件复用实现的关键。
UML(统一建模语言):是一个通用的可视化建模语言,是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一种标准化表示,用于对软件进行描述、可视化处理、构造和建立软件系统的文档。
UML的语言特征:1不是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而是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2是一种建模语言规范说明,是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标准表示;3不是过程或方法,但允许任何一种过程方法使用它;4简单可扩展,具有扩展和专有化机制,便于扩展,无需对核心概念进行修改;5为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开发的高级概念提供支持,强调在开发中对架构、框架、模式和组件的重用;6与最好的软件工程实践经验集成。
UML1.0视图域:结构、动态行为和模型管理。(以下为UML2.0分类,和1.0大不相同。2.0分为结构、动态、交互)
结构:类、组合结构、构件、部署、对象、包。
动态行为:活动、交互、状态机、用例、时序。
交互:顺序、通信、交互概览。
RUP()6个基本最佳实践经验:1迭代式开发;2需求管理;3以组件为中心的软件架构;4可视化软件建模;5验证软件质量;6控制软件变更
RUP划分的4个周期阶段:初始、细化、构造、交付。每个阶段终结于良好定义的里程碑。
OO的分析模型:用例、类-对象、对象-关系、对象-行为。
OO分析步骤:1发现角色、参与者;2发现用例;3建立用例模型;4进行领域分析;5建立对象-关系模型;6建立对象-行为模型;7建立功能模型。
OO系统设计:用例、类、子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将软件系统划分成多个模块,明确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组合起来实现系统的全部特性。
典型软件架构模式:管道/过滤器模式;OO模式;事件驱动模式(如EXCEL、WORD等);分层模式;知识库模式;C/S模式,B/S模式(具体内容见另一份资料)。
中间件:位于硬件、操作系统等平台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不同于硬件及操作系统平台,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为了解决分布系统的异构问题。
异构环境:存在多种硬件系统平台(PC、工作站、小型机等),硬件平台存在各种软件(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用户界面)。
多数流行的中间件使用专有的API和专有的协议,使应用只能构建在单一厂家的产品之上。
主要的中间件:1数据库访问、2远程过程调用、3面向消息、4事务、5分布式对象中间件。
1数据库访问中间件:如ODBC、JDBC
2 RPC(远程过程调用)
3 MOM(面向消息中间件):如MQSeries
4 分布式对象中间件:如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架构)、RMI/EJB、DCOM
OMG提出的ORB(对象请求代理)模型提供了一个通信框架,可以在异构分布的计算环境中透明的传递对象请求。
6 TPM(事务中间件、事务处理监视器):如Tuxedo
6 OTM(对象事务监视器):可以保证分布式对象的事务完整性,如支持EJB的J2EE应用服务器。
数据仓库: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用于决策支持,面向分析型数据处理,不同于企业现有的操作性数据库;是对多个异构数据源(包括历史数据)的有效集成,集成后按主题重组,且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数据仓库主要特点:1面向主题;2集成;3相对稳定;4反映历史变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通常包含历史信息,系统记录了企业从过去某一时期到当前各阶段的信息,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
在数据仓库的结构中,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通常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存放于数据库中的各种业务处理数据和各类文档数据;外部信息包括各类法律法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等。
&&& 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数据仓库的组织管理方式决定了其对外部数据的表现形式。需要根据数据仓库的特点决定所采用的产品和技术,并针对现有各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抽取、清理及有效集成,按主题进行组织。数据仓库按照数据的覆盖范围可以分为企业级数据仓库和部门级数据仓库(通常称为数据集市)两种。
&&& OLAP(联机分析处理)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具体实现可以分为ROLAP、MOLAP和HOLAP。1 ROLAP的基本数据和聚合数据均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2 MOLAP的基本数据和聚合数据均存放在多维数据库中;3 HOLAP的基本数据存放在关系数据库中,聚合数据存放在多维数据库中。
随着Intemet应用逐渐成为一个B2B应用平台,应用集成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各种构件之间的&战争&、各种编程语言之间的&战争&、防火墙的阻挡、互操作协议的不一致等。
Web服务的典型技术包括:用于传递信息的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用于描述服务的WSDL(Web服务描述语言)、用于Web服务注册的UDDI(统一描述、发现及集成)用于数据交换的XML。
Web服务的主要目标是跨平台的互操作性,适合使用Web服务的情况:&
&&&(1)跨越防火墙;&& (2)应用程序集成;&& (3) B2B集成;&&&& (4)软件重用;
在某些情况下,Web服务可能会降低性能。不适合Web服务的情况: 1单机应用程序;2局域网的同构应用程序;
J2EE应用将开发工作分成两类:业务逻辑开发和表示逻辑开发。可实现跨平台,移植性好。
J2EE应用服务器运行环境包括构件(Component)、容器(Container)及服务(Services)三部分。1构件是表示应用逻辑的代码;2容器是构件的运行环境;3服务则是应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功能接口,可以同系统资源进行交互。
基础类库(Base Class Library)给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面向对象的、层次化的、可扩展的编程接口,使开发人员能够高效、快速地构建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应用。
传统的基于Windows的应用(Win&Forms),仍然是.NET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工作流( Workflow)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现。
常用构件标准:
1 COM+并不是COM的新版本,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COM的新发展,或者为COM更高层次上的应用。
2 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架构)是由OMG(对象管理组织)组织制订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体系规范。
3 EJB用于封装业务,而业务可分为业务实体和业务过程。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1 NETBEUI是为IBM开发的非路由协议,用于携带NETBIOS通信。NETBEUI缺乏路由和网络层寻址功能,所以很快并很有效且适用于只有单个网络或整个环境都桥接起来的小工作组环境。
2 IPX具有完全的路由能力,可用于大型企业网。IPX的可扩展性受到其高层广播通信和高开销的限制。服务广告协议( SAP)将路由网络中的主机数限制为几千。尽管SAP的局限性已经被智能路由器和服务器配置所克服,但是,大规模IPX网络的管理仍是非常困难的工作。
3 TCP/IP允许与Internet完全的连接。TCP/IP同时具备了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的需求;但其牺牲了速度和效率。Internet的普遍使用是TCP/IP至今广泛使用的原因。该网络协议在全球应用最广。
1)IEEE的802标准委员会定义了多种主要的局域网,即Ethernet(以太网)、Token King(令牌环网)、FDDI(光纤分布式接口网络)、ATM(异步传输模式网)以及WLAN(无线局域网)。
2)目前城域网应用比较多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 SDH多业务平台。&&&&& (2)弹性分组环多业务平台。&&& (3)电信级以太网多业务平台。
3)广域网(WAN)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更广。它一般连接不同城市之间的LAN或者MAN网络。地理范围可以从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
4)因特网&&& 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从网络规模来看,它都是最大的一种网络。
网络拓扑结构是网络中的通信线路、计算机以及其他构件的物理布局。它主要影响网络设备的类型和性能、网络的扩张潜力,以及网络的管理模式等。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通常分为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拓扑。
1)总线型拓扑优点有结构简单、易于扩充、控制简单、便于组网、造价成本低,以及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等;缺点是可靠性较低,以及查找分支故障困难等。
2)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拓扑结构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连接成网,网络的中央节点和其他节点直接相连,。这种结构以中央节点为中心,因此又称为&集中式网络&。
3)环型拓扑结构
&&&&&&&&&&&&环型网络将计算机连成一个环。在环型网络中,每台计算机按位置不同有一个顺序编号,信号按计算机编号顺序以&接力&方式传输。
网络管理的工作主要包含4个方面:网络设备的管理、服务器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和用户的管理。
网络设备的管理:首先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设备。网络系统由特定类型的传输介质和网络适配器(亦称网卡)互连在一起,并由网络操作系统监控和管理。网络管理员对网络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对路由器、交换机及线路的管理
服务器的管理:一般网络需要的服务器主要有下面几种:Web服务器、E-mail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Proxy(代理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
服务器的管理:网络中的资源很多,如lP地址资源、域名资源和磁盘资源等
在OSI网络管理标准中定义了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这五大功能是网络管理最基本的功能。另外需要一提的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桌面管理,事实上,网络管理还应该包括其他一些功能,例如网络规划、网络操作人员的管理等。
1)配置管理&&& 自动发现网络拓扑结构,构造和维护网络系统的配置。监测网络被管对象的状态,完成网络关键设备配置的语法检查,配置自动生成和自动配置备份系统,对于配置的一致性进行严格的检验。
2)故障管理& 过滤、归并网络事件,有效地发现、定位网络故障,给出排错建议与排错工具,形成整套的故障发现、告替与处理机制。
3)性能管理&&& 采集、分析网络对象的性能数据,监测网络对象的性能,对网络线路质量进行分析。同时,统计网络运行状态信息,对网络的使用发展作出评测、估计,为网络进一步规划与调整提供依据。
4)安全管理&&& 结合使用用户认证、访问控制、数据传输、存储的保密与完整性机制,以保障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安全。维护系统日志,使系统的使用和网络对象的修改有据可查。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 5)计费管理&&& 对网际互联设备按IP地址的双向流量统计,产生多种信息统计报告及流量对比,并提供网络计费工具,以便用户根据自定义的要求实施网络计费。
网络服务器
&&&& 1.文件服务器
&&&& 2.数据库服务器&&& 客户机/服务器( c/s)模式。虽然从定义上,C/S模式是指将事务处理分解为服务端和客户端分别进行的网络系统,但绝大多数的C/S应用系统是数据库系统。服务器中操作系统的作用被淡化了,起主要作用的是大型数据库系统的服务程序,例如Oracle、SQL Server等。C/S模式是一种两层结构的系统:第一层处于客户机系统上,包括用户界面系统、业务处理程序、数据库接口、递交数据库SQL请求与结果处理等;第二层处于数据库服务器,主要用来接收和处理SQL请求并将结果返回客户端。
&&& &3.Internet/lntranet通用服务器&&& 是现阶段用户最多的网络服务应用类型。主要包括Web (WWW)、E-mail、DNS、目录服务等服务应用。
&& &&4.应用服务器
网络交换技术共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电路交换技术、2报文交换技术、3分组交换技术和4 ATM技术。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但时延较大。异步传输模式(ATM)
5.lP电话技术&6.软交换技术
网络存储模式 &&&
DAS (直接连接存储)、NAS (网络连接存储)、SAN (存储区域网络)是现有存储的三大模式。
1) DAS&&& DAS是存储器与服务器的直接连接,一般通过标准接口,如小型机算计系统接口(SCSI)等。DAS产品主要包括种磁盘、磁带库和光存储等产品。
2)NAS产品包括存储器件(如磁盘阵列、磁带库等)和集成在一起的简易服务器,可用于实现涉及文件存取及管理的所有功能。
3)SAN是采用高速的光纤通道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存储技术。SAN拥有极度的可扩展性、简化的存储管理、优化的资源和服务共享以及高度可用性。
目前在综合布线领域被广泛遵循的标准是EIA/TIA 568A,各布线系统器件生产厂家遵照此标准提供了自己的布线产品系列。例如,IBM的ACS、AT&T的scs、AMP的ows等。在EIA/TLA-568A中把综台布线系统分为6个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
&&&(1)单幢建筑中的综台布线系统工程范围,一般指在整幢建筑内部敷设的通信线路,还应包括引出建筑物的通信线路。如建筑物内敷设的管路、槽道系统、通信缆线、接续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施(如电缆竖井和专用的房间等)。此外,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话机、传真机等)及其连接软线和插头等,在使用前随时可以连接安装,一般不需设计和施工。综合有线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安装施工是单独进行的,所以,这两部分工作应该与建筑工程中的有关环节密切联系和互相配合。
我国颁布的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 D/T926)的适用范围是跨越距离不超过3000米、建筑总面积不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布线区域,区域内的人员为50~5万人。如布线区域超出上述范围时可参考使用。 D标准中大楼指各种商务、办公和综合性大楼等,但不包括普通住宅楼。
机房工程设计原则&&&&
(1)实用性和先进性。 (2)安全可靠性。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标准化。(5)经济性/投资保护。 (6)可管理性。
1.网络规划原则
&&& 网络规划率先考虑的有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
&&& (1)实用性原则。&&
&&& (2)开放性原则。
&&& 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靠标准化实现,使用符合这些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进行网络互联。为此,必须制定全网统一的网络架构,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网络架构和通信协议应选择广泛使用的国际工业标准,使得网络成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网络计算环境。开放性原则包括采用开放标准、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开放用户接口。
&&& (3)先进性原则。
&实用IT技术&感悟=伟豪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光世界精力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