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猜图游戏里的唐朝宫殿大明宫遗址公园建于我国哪座城市

唐朝宫殿大明宫建于我国哪座城市?_百度知道
唐朝宫殿大明宫建于我国哪座城市?
提问者采纳
明宫唐帝宫殿政治家象征位于唐京师安(今西安)北侧龙首原始建于公元634原名永安宫唐安城三座主要宫殿(明宫、太极宫、兴庆宫)规模百十座称东内自唐高宗起先17位唐朝皇帝处理朝政历达二百余明宫全世界辉煌壮丽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东亚区家宫殿建设明宫占350公顷明清北京紫禁城4.5倍誉千宫宫、丝绸路东圣殿公元896明宫毁于唐末战乱1961明宫遗址华民共务院公布第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西安市原址建立明宫家遗址公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20146月22卡塔尔哈召联合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议唐安城明宫遗址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联合申遗丝绸路:安-山廊道路网处遗址点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634)名永安宫唐太宗李世民太皇李渊修建夏宫避暑用宫殿贞观九(635)五月李渊病死于安宫夏宫营建工程停工李渊世改称明宫称东内明宫再规模营建高宗龙朔期龙朔二(662)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故修明宫修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龙朔三二月减京官月俸助修建经规模营建明宫才算基本建更名蓬莱宫并入住其咸亨元(670)宫殿再改名含元宫神龙元(705)复名明宫明宫尚营建葺修玄宗元元(公元713)曾修明宫宪宗元十二(817)、十三曾二增修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些工程增修补葺罢自唐高宗始明宫家统治历达234整座宫殿规模宏建筑雄伟王维诗句九阊阖宫殿万衣冠拜冕旒描绘盛景唐晚唐朱泚黄巢先据称帝唐僖宗明宫屡遭兵火终于乾宁三(896)烧毁数战备原宫殿遗迹都拆除便片废墟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唐朝宫殿大明宫建于我国哪座城市_百度知道
唐朝宫殿大明宫建于我国哪座城市
提问者采纳
明宫唐帝宫殿政治家象征位于唐京师安(今西安)北侧龙首原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问题补充&&
建在陕西西安,唐朝时的都成长安,唐长安城位于现在的西安市城区、东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较大部分,面积达83.1平方 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墙大明宫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唐大明宫遗址地跨未央、新城两区。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长7.6公里,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在未央区境内约1.1平方公里,现大明宫乡的炕底寨、孙家湾两村即在其内。该宫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宫,后曾多次扩建,几度易名。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6张)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更名为蓬莱宫。其名称可能起源于“如山之寿则曰蓬莱,如日之升,则曰大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四月,高宗由太极宫(又名西内)迁入蓬莱宫居住听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又恢复了大明宫名称。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两罹兵火,遂成废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年、年曾几次对此遗址进行勘察和重点发掘,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宫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结构。此宫宫城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唐长安城的宫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由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度多)1260米后,折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据有关文献记载,宫内共有各式建筑133处,有2台、4观、6亭、6阁、8院、10楼、38门、56殿,馆、落、池各1。属未央区现境内的主要遗址有麟德殿、蓬莱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镜殿、承香殿、含冰殿、紫兰殿、元武殿、大角观、玄武门、太液池等。
天空1号的春天&17:01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大明宫 - 简介
大明宫模型图 大明宫始建于八年(634年),是的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为唐太宗为其父修建的夏宫永安宫。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 自起,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末期,整座宫殿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今省城区的北郊。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之一。
大明宫 - 历史
贞观八年(634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为备太上皇“清暑”,由百官献赀助役,开始营建。“太宗贞观八年七月,上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但是,宫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在大安宫了。大明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自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整座宫殿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描绘了当时的盛景。唐朝末年和先后据此称帝。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后,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当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开元元年(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
大明宫 - 建筑规模
大明宫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据考古实测,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北面夹城最宽,距宫城墙宽160米。东西两面夹城距宫城墙宽均为55米。夹城的修筑,在宫城的后部,配合宫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结构。
大明宫 - 建筑布局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大明宫在唐朝三大内中规模最大,建筑布局以丹风门、、、和为南北轴线,官厅、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四五十所分布于东西两侧。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高大雄伟的含元殿为主体,面朝宽阔的丹凤门广场,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举行。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朝廷各重要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其左右,为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紫宸殿是紧连后宫的便殿,官员召人此殿朝见亦称“入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大明宫的北部为生活建筑区,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环绕着风景如画的,以太液池为界又可分为东西两大活动区,东部为蓬莱阁、浴堂殿、绫绮殿等,为皇帝与后妃的活动区。西部以、和等为主,是皇帝在内廷引对臣僚,举行宴会和观乐赏戏之处。这里最有名的宫殿莫过于麟德殿了。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故以“麟德”池风景区,西近大明宫西墙的九仙门,便于大臣出入,故“凡.蕃臣外夷来朝,率多设宴于此,至臣下亦多召对于此也”.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和长安三年(703年)曾在此殿两次宴见日本使节粟田朝臣真人。会昌五年(845年)六年,武宗曾在此殿会见南诏、契丹、室韦、渤海、胖柯等少数民族与边境地区贡使。宫城的北部尚有作为宦官的衙属内侍省,中唐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中央禁军,进而干预朝政,形成“北司”。北司长期与中书、门下省代表的“南司”分廷抗礼,造成了唐朝后期政治上的混乱和腐败。
含元殿含元殿复原图明宫中最宏伟的宫殿建筑是位于丹凤门正北的含元殿,它是大明宫第一大殿。也是当时整个长安城中最宏伟的宫殿,它修建在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唐李华《含元殿赋》描写说:“左翔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每至、,皇帝则临此殿听政和举行朝会。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含元殿南去丹风门四百余步(约588米),东西广五百步(约'735米),殿庭极为宽阔。由于它高高地屹立于龙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四十余尺,为了百官朝见的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共长70余米,每遇朝会,群臣即由此两道而上。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故称为龙尾道。龙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成为年边大臣朝见之畏途。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宣宗在含元殿卜尊号为“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当时太子少师柳公权年一八十,从坡下步行至殿前,力已委顿,误听封号为“光武和孝”,结果被御史弹劾,罚了一季俸。总之,含元殿的高大宏伟历来为人所称颂,统治者为建此宫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其《含元殿赋》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其中建筑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选运来的所谓“择一干于千木”的荆杨之材。为了砍伐这些木料,“操斧斤者万人”,然后“朝泛江汉,夕出河渭”,运至长安,“拥栋为山”。建筑工人都是能工巧匠,所以殿屋修得非常壮丽,站在含元殿前,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道尽收眼底。现在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但在宫殿遗址上仍可体会到当日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的情景。
紫宸殿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由于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人紫宸殿又称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在紫宸殿西侧的延英殿,中唐以后也颇为有名。它是皇帝在内廷引对朝臣、议论政事的主要殿所。从代宗时起,皇帝每有,或宰臣有所奏届,即在此殿召对,称为“延英召对”。开始仅限于,以后扩大到群臣,而且初无定时,以后或双日开延英,或皇帝不御正殿,就在延英殿视政。由于殿内旁无侍卫,礼仪从简,君命名。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这里东近太液臣之间比较随便,臣下也可以知无不言了。
太液池大明宫北部的是当时皇宫中最的景区,位于大明宫北面的中部低洼处,凿于与时期。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闰五月,又加浚修,并在池周围建造回廊四百问,使其周围绿水弥漫,殿廊相连成为一处著名的宫苑风景区。池中又垒土成山,名蓬莱山。据考古实测,太液池西大池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余米,位于宫城北部中间;东池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余米。可以看出,两池均不小。太液池中盛植莲花,且池中富产鱼,当时东内皇帝赐宴,“皆蓬莱池鱼脍”。
大明宫 - 特点
麟德殿复原图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面积约的三倍。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到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到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所需的威严气氛。大面积大体量的木建筑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显示方式: |
各国电视剧
各国电视剧
共有313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考古与文物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中国农学通报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规划师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3:43:4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唐朝皇宫——大明宫
大明宫复原图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上图为建筑考古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先生根据30多年考古研究成果科学复原出的大明宫总体鸟瞰图。)另有同名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现今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国近三百年政治中心。二年(公元662年),扩建,次年迁入大明宫执政。三年(公元896年)毁于兵乱。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的四倍。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同时也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外观(19张)
 大明宫选址在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北面正中为,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除正门丹凤门有五个门道外,其余各门
均为三个门道。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正对着玄武门。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殿、紫宸殿、殿、含凉殿、殿等组成的南北,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大明宫外景(17张)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600米处、龙首塬的南沿,是举行重典和朝会之所,俗称“外朝”。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间,每间宽5.3米。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和,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
殿前是一条长78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分为中间的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塬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诗句“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就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右图是根据先生复原方案制作的含元殿模型。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和弘文馆、史馆、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宣政、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实测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分上下两层。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整个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目前已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其平面布局。
  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为祖先,因此在大明宫内也有、大角观、庙等道教建筑。三清殿位于宫城的东北隅,殿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是楼阁式建筑。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遗址也是重要的考古发掘对象。
大明宫复原图片三
大明宫初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名,是为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而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遂于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当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大明宫在的东北处,南接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宫是唐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 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较太极宫地势为高。龙首山在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代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大明宫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千米,是面积的4.5倍。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北面夹城最宽,距宫城墙宽160米。东西两面夹城距宫城墙宽均为55米。夹城的修筑,在宫城的后部,配合宫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结构。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整座宫殿,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末年也曾在这里稍稍满足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心愿,没当成皇帝也凑合了。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唐大明宫究竟因何而建,专家提出新说。
  近日,保管所副主任高本宪副研究员撰文立说,对大明宫的初建史事进行了新的诠释,廓清了宫与大明宫的关系,订正了大明宫创建的原因、时间,也对相应历史背景作了探讨。
  “永安”与“大明”并非一码事
  高本宪副研究员指出,现今的著述和工作资料,都称大明宫初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这似乎已成定论,从无人质疑。但经仔细梳理分析查对,这一说法明显有误。较早史籍《》记载:“贞观八年十月,营永安宫。至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至龙朔二年(682年),高宗患风痹,以宫内湫湿,
  高本宪认为,试将两条记载相互参照可重新理解如下:贞观八年十月,太宗在西三十里处为太上皇造避暑宫,称永安宫,贞观九年一月,放弃永安宫之工事,在另行营造新宫室,因将宫名“改名大明宫”。也就是说为太上皇营造的宫室,因改变了地点而相应改变了宫名,而绝不是将永安宫改名为大明宫。这样理解既消除了疑点,又无悖于两书的记载,也与《会要》高宗龙朔二年“乃修旧大明宫”句相吻合。据此,初步证明永安宫和大明宫是两个独立的宫室,而非一个宫室的两个宫名。
  大明宫初建应为贞观九年
  贞观六年(632年)三月,太宗首次前往九成宫避暑,马周上疏时提出要为太上皇营造一所新宫室,“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太宗对此“深纳之”。此后贞观六年、七年、八年,太宗连续三年前往九成宫避暑,而太上皇不曾同行。《》说:“上(太宗)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终于彼,恶之。”显然是太宗每年前往九成宫时都请太上皇同住,但都因李渊以为隋文帝非得善终之由而被推拒。如此,太宗才不得不考虑为太上皇另行营造避暑宫之事。
  《新唐书?纪》记:贞观八年“十月,作永安宫。甲子(二十五日),至自九成宫。”表明太宗在这年秋季结束避暑时决定在县另行选址,为太上皇营造避暑宫,宫名定为“永安”,企望来年太上皇既能同来麟游避暑,又不必寝居他所厌恶之九成宫。但太宗回长安后,看到太上皇病情日渐加重,况已年届七旬,难耐颠簸之苦,显然不可能前往麟游避暑,又决定停止麟游永安宫的营作工事,改在长安禁苑中重新为太上皇营造一所如马周所言“以称万方之望”的新宫室,宫名也相应“改名大明宫”。这是贞观九年一月的事情。把《会要》、两《唐书》、《通鉴》的相关记载对照阅读,这段史实的前因后果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
  两宫为何混淆历代典籍误传
  高本宪论及,为何会出现将永安宫和大明宫两宫混为一谈的误传,实际上原因很简单:除去前述《会要》的转述容易引起误解外,唐以后的著述对唐代典籍在转引时任意增删或在转述时臆测而改变原意,是造成误传的问题所在。
  如《·地理志》、《》及《》等,都将字句稍作改动,却更加混淆了两宫的关系,使不作深究的人上当。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相关语句也是对《长安志》等书内容的转载,并未查证其中的错误。宋《志》和徐《考》颇受今人看重,多作考订,其中错误难免误导今人。至于《通鉴》,干脆不提永安宫,直接说贞观八年“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太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太上皇寝疾,不果居”。胡三省也附称:“永安即大明也。”这些记载都程度不等的有乖唐代史料和史实。但是《玉海》在转引《新唐书·地理志》文后,加注“又凤翔麟游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置”。或许已注意到此事有误。
  古之宫室有迹可寻
  高本宪论述,贞观八年太宗在麟游营造永安宫的具体地址,目前未见有田野调查资料发表,但《元和志》既说“县西三十里”,当是言出有据。查今麟游县地图,在县域有上和的地名,两村位于永安河上游。他前往考察发现下永安村及附近分布着大量隋唐时代的建筑遗迹,当地村民也称此地即永安宫所在。下永安村距今整十公里,九成宫距老县城约五里,合计约二十五里,且古代道路里数应稍长,《元和志》所说三十里,也只能是概述。可见今下永安村不论地名、里数、方位、遗迹等,均与《元和志》所记之永安宫在麟游“县西三十里”的记载相吻合。
  早在隋代麟游已有一处永安宫,隋文帝在仁寿宫避暑时,曾居此,“仁寿二年(602年)八月甲子,……后崩于永安宫,时年五十”。隋永安宫是距仁寿宫不远的一处独立宫室,推测当位于今下永安村。由此说来,太宗为李渊营造的永安宫乃是在隋永安宫的基础上添建缮治而已。
  京师距九成宫三百里,出都城西行,至,翻越箭括岭,再顺永安河北行,至九成宫,乃是隋唐皇帝前往麟游避暑的固定路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永安宫作为距仁寿宫最近的一处行宫,也应该创建于此时。唐太宗营作此宫“以备太上皇清暑”,既顺道京师,又便于从九成宫来探视。
大明宫复原图片四
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的三倍。
唐代的大明宫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大明宫的面积是北京故宫的3.5倍、凡尔赛宫的3倍、克里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作为大唐的权力中心,随着帝国的覆灭,大明宫最终毁于战火,留下千古的遗憾。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
  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大明宫遗址
  唐大明宫遗址地跨未央、新城两区。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长7.6公里,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在未央区境内约1.1平方公里,现大明宫乡的炕底寨、孙家湾两村即在其内。该宫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唐太宗为其父李渊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宫,后曾多次扩建,几度易名。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更名为蓬莱宫。其名称可能起源于“如山之寿则曰蓬莱,如日之升,则曰大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四月,高宗由太极宫(又名西内)迁入蓬莱宫居住听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又恢复了大明宫名称。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两罹兵火,遂成废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年、年曾几次对此遗址进行勘察和重点发掘,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宫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结构。此宫宫城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唐长安城的宫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由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度多)1260米后,折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据有关文献记载,宫内共有各式建筑133处,有2台、4观、6亭、6阁、8院、10楼、38门、56殿,馆、落、池各1。属未央区现境内的主要遗址有麟德殿、蓬莱殿、延英殿、清思殿、三清殿、大福殿、珠镜殿、承香殿、含冰殿、紫兰殿、元武殿、大角观、玄武门、太液池等。
  一、麟德殿遗址
  位于大明宫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间,为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之所。其台基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由前、中、后三室毗连的殿阁组成,有东、西亭,郁仪、结邻楼,周围回廊环绕,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从出土遗物可知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用琉璃瓦,两层台基均安有望柱、构栏、螭首,并绘有红、蓝、绿色。与麟德殿相匹配的大殿还有三清殿、清思殿、大福殿、紫兰殿、宣政殿等。
  二、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宫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内。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11600平方米。台基上残存大量铺砖,台基南边似有登殿坡道。
  三、凌霄门遗址
  凌霄门亦名青霄门,是大明宫北墙偏西之门,位于玄武门以西355米处。考古探测为一个门道,距宫城西北角195米。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肃宗病危之际,肃宗次子李系与皇太子李豫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凌霄门之变”,即发生在此。遗址在炕底寨村东北隅。
  四、玄武门与内重门遗址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处,西距宫城西北角538米,东距东北角597米。在考古发掘之前,看不出门的形状,只是在两侧有类似土丘的夯土基座。门址范围很广,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从发掘结果看,玄武门只有一个门道,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两侧为高起的夯土门楼基座。周围砌有砖壁,厚0.7米,与门基两端相接的一段宫墙,也砌有同样的砖壁。门东面保存最高处有3米,宽约5米,较当时地面略高。南面两侧铺有莲花方砖,与门道的砖壁及散水相连。从散水南折的情形看,玄武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廊庑建筑,与南边内重门相接。内重门在玄武门南20米,是与玄武门相对的一较小的门,门两侧筑有宽仅2米的夯土墙,向东西分别距20多米处北折与北城墙相接,即对玄武门呈环抱的形式。从墙基、散水和柱的情况看,此门是三间式的平房穿堂门,中间是门道,宽与玄武门相同。玄武门上有门楼,整个门楼基座下大上小,呈梯形。门道中间有制作光滑平整的石门槛一道,高出当时地面30厘米。为便于过车,在门槛上凿出2米宽的车辙沟两道,轨距1.3米多。从车辙沟磨损情况来看,此门是经常通车的。门槛内外的路上还有清晰的车辙沟痕。文献记载,这里是宫城宿卫重兵驻扎的地方,其北有重玄门。
  五、重玄门遗址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距玄武门156米。此门保存得比较好,门道两侧的门楼基座高出现在地面4米多,呈马鞍形土丘,中间低处是门道。门道东西长33.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砌砖,两侧还保存着柱础和墙根灰底,门楼基座两端都比玄武门加宽和延长了许多,宽5.2米。门洞中段,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每道门槛之间相距2.45米,门洞之上有门楼。
  重玄门内外均有建筑遗址,其内左右廊与玄武门相接,是北衙宿卫处,其外有骥德院。
  六、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遗址位于大明宫西北隅,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东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米,东西宽北部为53.1米,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高台系板筑夯土,周围砌1.26米厚的砖壁,表面皆顺砌磨砖对缝的清水砖面,其底铺磨制工整的基石两层。基石及砖壁向上均呈内收11度角的斜面,从出土的大量朱绘白灰墙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楼阁建筑。其上安石栏及排水石槽等设施,出土有石残件。方砖铺排1.5米宽的散水绕以台基下,上殿的阶道有两条,一是踏步阶梯道,设在南面正中,长15米,宽32米。另一是斜坡慢道,设在台基北端两侧,长43.25米,平面呈梯形。慢道上面两侧铺有压边条石并设石栏。遗址中出土很多绿琉璃和黄、绿、蓝三彩瓦,青灰色陶瓦为数也较多。还有铜构件及镶嵌在木构件上的鎏色铜饰残片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宫中还有其他道教庙观建筑遗址,如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遗址。
  七、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台基为长方形,南北长228米,东西宽33米。遗址中出土有铜鱼符1件,上有“同均府左领军卫”7字,还出土有12个残柱础石。
  八、唐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初凿于贞观或龙朔年间。开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两岸筑望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台高百尺。宪宗李纯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五月又加修浚,并在周围建造回廊400间。池中有蓬莱山,山上有太液亭,穆宗曾命侍讲韦处厚在此宣讲《毛诗》、《尚书》。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文宗李昂曾亲自撰《尚书》君臣事迹,命画工画于亭上,以便观览。现池中有土丘,高5米许,当为蓬莱遗址。
  太液池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据考古实测,西池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米。东池较小,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米,东距东宫城墙仅5米多。池岸高出池底三、四米不等。太液池水源引自南来的龙首渠。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遗址在今大明宫乡孙家湾村西南。
  为了有效保护大明宫遗址,人民政府设立了大明宫遗址保管所,负责大明宫遗址保护和管理的日常事务、开展社会教育和文物宣传活动、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和随工清理、收藏出土的文物标本、组织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遗址、麟德殿遗址已向公众开放参观,欢迎大家前来观赏唐代文物、遗址,领略唐文化之精华。大明宫的历史还有待我们发掘,让我们等待。
  大明宫已于日对外开放。
  宣政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武冒险任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