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强烈鄙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请问道教起源何处?_百度知道
请问道教起源何处?
提问者采纳
  道教起源于道家。当代中国道教领袖人物、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会长岳崇岱先生早有精辟论述。对此。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所著《当代中国道教》中已有记载。其于道教文化与道家文化功莫大焉。  道教是中国固有之宗教。它的起源悠远而漫长。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庶物崇拜,且演进到祖宗崇拜。所谓“庶物崇拜”如“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祖宗崇拜”即“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二庙,庶人祭于寝室”(俗称家堂)。那时,人们认为天地间各种变化如风云雷雨、山川草木、江河湖海皆有“神”主宰之。之后,又演进为人格神。如隧人氏为灶神,祝融氏为火神。尧舜禹为三官大帝。周朝三母为娘娘神等等。大都是为纪念一些伟人和发明创造者的功绩而形成。《礼记》中有“有功于国则祀之.有益于民则祀之,能捍大灾、能御大难则祀之,立法于后则祀之。”这些都是帝王利用民间信仰和崇拜。借以范卫世道人心.辅助政治之不足。所谓因“神道设教”。对民间信仰起过很大作用。道教创立起源于道家,周朝的老子著《道德经》八十一章,阐发“道”的奥秘.而不承认天地万物是由“神”所生。以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亥偿忿锻莜蹬冯拳辅哗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又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尊贵德,神则次之,崇尚自然、谦虚、柔弱、不争、清静、无为、淡泊、寡欲以及功成名遂身退。偏重于修养而淡于仕进。“范蠡、孙武、商山四皓、张良、黄石公”等,都是依道家的学说立身行世。到东汉时。有成都张陵,他是留侯八代孙,开始创立道教。【张陵,(34——156)又名张道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顺帝时携弟子往四川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传道。信徒多至数万人。他以“治”为传教单位,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人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引老子为鼻祖,并将民间一切神的信仰完全归纳于道教之内,从此信仰与修道化为一体。随着社会之转变,道教代有传人,代有兴废,枝分派别,逐渐复杂,流传至今。  由于老子学说形成了道家文化,老子又被尊崇为道教之鼻祖,且著有“五千言”:语出惊天,哲理四射,为中华第一圣哲,故后世称之为“道圣”!因之,研究道教,特别是道教文化,无不追究于老子其人。然而,史书言之过简,又史料不足,故必须借助民间的力量与地域文化的力量以补其缺憾。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韩非列传》)  ——尽管伟大的史圣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然而却给人们留下了老子“莫知其所终”之悬念。难道果真“神龙见首不见尾”?  当代著名道教研究家王士伟先生根据道书《楼观内纪本章记》整理之后述其大略曰:  “尹喜于终南山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尹喜字公文。天水人。母鲁,梦天降电流绕身而生喜。眼有日精,天人之表。少好坟、索、素、易之书,善天文秘纬。仰观俯察,莫不洞彻,虽鬼神之变莫能匿之。不修俗礼,隐德行仁。后因涉览山水,于雍州终南山周至县神就乡闻仙里结草为楼,精思至道,因以其楼观星望气,故号其宅为楼观。虽不求闻达于世,而逸响遐宣。周康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召为东宫宾友。  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尹喜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同年七月,老子驾青牛薄板车到关,尹喜乃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老子于官舍百日,为关令授食气炼丹,三日内修之法。鼎炉之制,水火之候及八炼九转还丹之法。同年十二月,尹喜疾辞官,迎老子归楼观本宅。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于是老子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复授以西升之诀,妙真内解等太清上法、三洞真经。灵宝符图及太玄等法”。  上述引文。实补正史之不足也。然,老子至楼观,后又何去焉?!或有“西游化胡成佛”说,或有“老子入蜀”说,或有“身死关中,坟垅见在”(甄鸾《笑道论》)说,或有“老子遁于西裔,行及秦壤。死于扶风,葬于槐里”(孙翼《老子疑问跋》)说,或有“户县柳谷水西有老子墓”(《路吏·后记七》)说,但皆“史焉不详”,令人难信,不能释疑。  尽管,当代道家文化与老子研究家层出不穷,也出现了如李养正先生、王士伟先生等有很大贡献的研究学者,然而,我们对于道家文化与老子的行踪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史学资料与道家典籍的翻检与搜索之中,否则,会陷道家文化的学术研究于枯竭之地。而应当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入名山大川,深入老山旷林,寻幽踏古:深入农村,请教于民。不辞劳苦,不耻下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事活生生的考古活动。所谓“三尺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要借助民间的力量,开掘对道家文化与老子行踪研究的新局面,发前人之所未发,逮前人之所未逮。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秦陇地域文化!  一九六四年春末,余行医于甘肃清水县陇东山,在尹道村抢救南根子之女南代娥(8岁)急性脑炎垂危病人时,偶然发现商代贝币,心讶而奇之。细考其村名,为“尹道寺”!乃尹喜与老子修道之地故名。(详见笔者《尹道寺与商代贝币之发现》一文;见1992年第一期政协清水县委文史资料委员会《清水文史资料》第26页)及后,于陇东山行医十八载,入民众中深入考古,原来老子与尹喜自终南山楼观之后继续西行。过关山(陕甘交界之地,今甘肃省清水县管辖)累死青牛,遂将牛头埋于关山之麓,竟然出水入西江。人们遂将西江更名为“牛头河”至今。(详见笔者《成吉思汗之死与清水“西江”考》一文:见1992年第二期政协清水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清水文史资料》第24页。)时老子见当地人心不古,遂于今草川乡“教化沟”教化庶民。后至“尹道寺”精修至道。一日在柏林山麻池湾山颠远望,见渭水积渊成潭。为患伤人,民不聊生。老子与尹喜、徐甲至今之柏林观结草为庵,率民众从“龙嘴”凿开一渠。名日“下渠”。使渭水向东顺流。水患消除,当地民众得以安居乐业。人们为了纪念老子、尹喜、徐甲等人功绩。遂将此渠名为“伯阳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迹至今犹存。所谓“伯阳渠”、“伯阳车站“伯阳村”、“伯阳公社”、“伯阳乡”等名称,皆由此来。盖“关山”、“牛头河”、“教化沟”、“尹道寺”、“柏林观”、“伯阳渠”等地名,实为老子由秦人陇之历史见证。四十二年之后,即公元日,笔者撰《轩辕黄帝·轩辕文化·轩辕谷》一文,遂将其事在大会公诸于众。然,老子等由清水、天水又向何处去?世人仍“莫知其所终”。  11月27日《文萃》第二版,其载新华社《甘肃学者揭开老子晚年踪迹之谜》一文日:“根据有关史料实物和民间祭祀风俗可以推断出,老子后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飞升’……”云云。  同年12月10日。余至天水蒲俊德先生处,有幸拜读了临洮老子文化研究会、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五期会刊中李尚德会长《在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2005年年会上的讲话》和杨培林、余尚谋二先生《老子飞升狄道凤台》等文章,大开眼界,大长见识,颇受教益和启迪。始知“老子点罢太极以后,把笔插在院中就飞升了!这天正好是农历3月28日。……现在临洮岳麓山老子飞升处的崖壁上。‘凤台’两个楷书大字古朴遒劲,遗迹尚存,每年3月28日老子忌日岳麓山庙会,也就成了临洮县最热闹的日子”。由此观之。老子在甘肃清水尹道、天水伯阳后,继续西行,于今临洮“飞升”,可谓为史圣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中“莫知其所终”画上了圆满句号!
提问者评价
很完整,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起源的相关知识
其他8条回答
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亥偿忿锻莜蹬冯拳辅哗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道教的起源来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 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由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一、殷周时代的鬼神崇拜
在公元前一千几百年:汉民族古帝王 “成汤”开国,建都于亳 ( 今河南省商丘县 ) ,传了二十代以后, “盘庚”又迁都于殷 ( 今河南省偃师县 ) ,所以史书上有 “商、殷”两个国号。商殷时代的统治阶级最喜崇拜鬼神,以求消灾降福。他们自己无法和鬼神直接交通,必须凭借巫、祝之力。巫能以歌舞降神,祝能以言辞悦神。巫的专业就是发挥灵感作用,把鬼神意旨传达于人;祝的专业就是奉行祈祷仪式,把人的愿望申诉于鬼神,因此巫、祝两项都是在祭祀时所不可缺少的主要职务。后世神庙中司香火者叶作庙祝,还是古代留下的一个名称。
周朝继商殷而统治天下,自王公大臣以至百姓,皆信仰多神。《周礼》上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只之礼”。天子当每年冬至日就要于南郊之园丘祭昊天上帝,当每年夏至日就要于北郊之方泽祭地只 ( 北京正阳门外有天坛,是圆形;安定门外有地坛,是方形。天坛即古之园丘,地坛即古之方泽,二坛皆明朝嘉靖九年开始建筑,清朝复加维修,现为首都著名的古迹 ) 。此外,属于天神一类的,还有青、赤、黄、白、黑五帝和日、月、星、斗、宿、风、云、雷、雨诸神;属于地只一类的,还有社稷、山川、五岳、四渎、城隍、土地诸神,也应该享受祭祀。属于人鬼一类的,主要是各姓的祖先,其次即为本民族的圣哲贤才和忠孝义烈之土。祖先祠堂归各姓子孙奉祀,其它一切大小庙宇皆由政府或地方公会派专人照管香火,并拨给经费开支。料当时建立许多祠庙,未必都迷信人死真有鬼、鬼皆有灵,也不过象今日建立纪念碑的意思罢了。
以上所说,皆历代封建社会的情况,唐宋以来至于明清,国家祀典和民间风俗,也都大致相同。这些天神、地只、人鬼三类,就是中国道教所以成为名神教的来源。后世道教做法事,如建醮坛、设斋供,即等于古人祭祀之礼;唱赞词、诵宝诰,即含有言辞悦神之意;上表章、读疏文,也不外申诉和祈祷作用,因此可知汉代以后的道教还是古代巫祝遗风而再加以宗教化。道教所供奉的神,大多数早巳列入国家祀典,并且得到社会上一般的信仰,因为这些神都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假使当初没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根据和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凭空的就创造出多神教的道教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 道教只崇拜最尊贵的天神,其余诸神,不过随世俗心理供奉香火而已,并不视为重要。 ) 二、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
战国时,当齐威王、宣王朝代 ( 公元前 378—前 324) ,有邹衍这班人,著书讲论五行之德递为终始的气运,到秦始皇即位时,齐国人把此书奏呈,始皇就采用了书上所说的办法。那时燕国另有一些人如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等,创立 “方仙道”。
据说此道能令人肉体解脱,与鬼神同其变化。邹衍当日以阴阳主运之说显名于诸侯,燕齐海上的方士们虽流传邹衍之书,而不能通晓其说,许多人都成为怪诞迂僻谄佞的投机分子。
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 ( 公元前 311—前 279) 等,皆曾经使人往渤海中寻觅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传闻此山距离尘世不远,但苦于船未到岸,就被风吹跑了。问或有到者,即可遇着仙人,拜获得长生不死之药。山上的飞禽走兽尽是白色,宫室楼阁普为金银所构造,远望,景物如在云中,近视,三山反似居水下,等到船将要靠拢,风又把船牵引而去,竟莫能到。当时各国君王对此还恋恋不合,总想设法满足他们自己的心愿。
泰始皇一统天下 ( 公元前 221) 之后,将至海上,听许多方士散播这些神话,始皇恐怕错过好机会,就迫不及待的亲自赶到海上来。于是派遣专使带了童男童女往海外求仙采药,去的人回来都说,船到海中,为风所阻,不能登山,只能望见山而巳。此后十余年间,始皇仍常出游巡,登琅琊、碣石、会稽诸山,拜考验方士们所言是否可信,至死不忘海中三神山之奇药。
汉武帝时 ( 公元前 140 —前 87) ,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 “如果祭祀灶神;就能召来灵异之物,灵物若到,丹砂就可变为黄金,用这个黄金制造装饮食的器具,人吃了这些饮食就能够延长寿命,可以看见海中蓬莱山上的神仙,见到神仙后,再行封禅典礼 ( 祭祀天地 ) ,就可以不死,古代轩辕黄帝就是这样成仙的。我已往在海上遇见神仙安期生,他给我枣子吃,枣子象瓜那么大。安期生常常通行于蓬莱山中,凡人与他情投意合者,就能见到他,不相合者,他就隐藏不见。 ”于是汉武帝开始亲台祀奉灶神 ( 即炉火之神 ) ,又差遣方士到海中求蓬莱安期生,同时又从事把丹砂和诸药物变化为黄金之术。后来李少君得病死了,武帝还认为他是化去,不是真死。 ( 以上根据《史记·封禅书》、《孝武本纪》、《前汉书·郊祀志》,字句略有改变,文义完全相同 ) 。
当时方士得汉武帝宠幸者不止一人,还有齐人少翁,拜为文成将军;有乐大,拜为五利将军;有公孙卿,拜为郎 ( 郎是汉朝的宫名 ) 。他们自己都说,知道秘方,能求神仙。日久其方不见效验,又想用欺骗手段,暂时蒙混过关,那些事情被皇帝所发觉,少翁、乐大皆先后伏诛,但公孙卿和其他方士们仍在继续求仙。武帝听公孙卿说: “仙人好楼居”,遂于长安作“蜚廉桂观”,于甘泉作“益延寿观”,又于甘泉宫作“通天台”高五十丈,以招致神仙;更于建章宫旁立“神明台”亦高五十丈,上列九室,常置九天道士百人;其余劳民伤财的建筑物尚多,不可胜数。自元光二年遣方士求神仙,到征和四年才悉罢诸方士,中间经过四十五年之久,此时汉武帝已六十八岁,尝对群臣曰:“乡时 ( 即昔时 ) 愚或,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己 ”。后年余遂卒。我们看武帝最后这几句话,还算是聪明的,可惜他觉悟太迟了。 三、两汉时对黄老的概念不同
西汉初期,天下经过大乱之后,朝廷用黄老清静之术以治天下,人民稍能安居乐业,所以文景两代 (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公元前 179—前 141) 比较已往几十年可称太平。当时所谓黄老之术是专就国家政治而言,尚未与神仙发生关系。汉武帝即位二十八年,汾阴巫人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方士等遂捏造妄语,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侯神人 ”;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结果是骑龙上天。武帝听了这些话,很为羡慕。从此以后,讲神仙之说者皆托名于黄帝,而老子仍属道家。淮南王刘安 ( 武帝之叔父 ) 虽喜神仙,但他所着《淮南子内篇》中亦未曾把道家和神仙混为一谈。《前汉书·艺文志》列举各家书目,在道家有黄帝又有老子,在神仙家只有黄帝而无老子,可见西汉时的老子还是他本来面貌。到东汉时,老子身分才起了变化。《后汉书·楚王英传》: “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 ( 佛跎 ) ,斋戒祭祀 ”;明帝永平八年 ( 公元 65) 给他诏书,有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等语,此时所谓黄老与西汉初期的黄老性质大不相同,前者专属于政治哲学,后者已近于宗教信仰,前后相距不过百余年。再过八十余年,到了东汉桓帝时代 ( 公元 147—167) ,老子地位更被抬高了。《后汉书·桓帝纪》:延熹八年 ( 公元 165) ,两番派人 “之 ( 往 ) 苦县祠 ( 祠是祭祀之义 ) 老子”;次年又“祠黄老于濯龙宫”;纪论又引前史云:桓帝“设华盖以祠浮图 ( 佛陀 ) 老子 ”。《后汉书·祭祀志》:“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 ( 中常侍即宦官 ) 之 ( 往 ) 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灌龙。 ( 宫 ) ,设华盖之坐 ( 华盖,天子宝座上所用以盖复头顶的装饰;据说创始于轩辕黄帝 ) ,用郊天乐 ( 天子祭天所用的音乐 ) ”。此时的老子,在人们心理上既与黄帝之神仙无所分别,又与佛陀之教主同其庄严,简直是一位最尊贵的天神了。 四,东汉张道陵始创道教
张道陵创立道教,已接近桓帝时代,他奉老子为教祖,也是客观的形势所造成,不是单凭自己主观的愿望就能办到。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除老子而外,实在找不出第二位有这样资格能够和儒教的孔子、释教的佛陀相抗衡。
或问:战国时代,孔、墨都号称显学,两家弟子满天下,老子并没有许多弟子,而且墨子的书中宗教色彩也比老子为浓厚,张道陵何故独看重老子而舍去墨了 ? 这个问题可分作几层研究。 ( 一 ) 西汉初期偏重黄老,汉武帝才兼事儒术,到了东汉,朝廷又信仰佛教,墨子之教始终无人注意。 ( 二 ) 老子是孔子的先生,这件事世所公认,墨子身分在当初王名与孔子平等,并未能驾于孔子之上,自从受了儒家的排斥 ( 孟子、荀子昔批驳墨子 ) ,墨子名气更低落了。 ( 三 ) 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富贵人是一概反对的;至于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样就是有劳而无逸,非但违背富贵人的心理,虽贫穷人亦不欢迎。 ( 四 ) 墨子崇拜鬼神,老子不信鬼神,张道陵偏看重了不信鬼神的老子,而舍去了崇拜鬼神的墨子,有些人很难明白这个理由,现在特为指出:宗教是随着时代进化的,崇拜鬼神,还是上古时代的宗教,儒教只重人事,不重鬼神,佛教更藐视鬼神。张道陵创教,本意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如何肯自贬其声价,所以 “天师道”首先要降伏鬼神,并从而役使鬼神,设若奉墨子为教祖,即等于自己取消了自己,岂非绝大的矛盾。老子虽不信鬼神,但同时又承认鬼神之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样正合于张道陵所要求,因此他就说,他的道法是老君 ( 即老子 ) 所传授。 结
前面所讲的道教起源,如商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虽不能算正式道教,但后来道教却是由这些因素沿变而来,故特依次详加论述,以见我国道教萌芽在历史上逐渐发展的过程。自东汉张道陵于汉安元年 ( 公元 142) 得受 “正一法文”和“正一盟威秘箓”,遂在各处名山遍设“二十四治”,订立规条,广收徒众,从此道教中第一个教派就开始形成。 张角的 “太平道”尚在以后几十年才出现;三国两晋时代,道经道派陆续增多,皆比较更晚。张道陵一生事迹是编写道教史者必不可少的资料,留待将来再作具体研究。今日所讲到此为止。陈撄宁会长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讲稿道 教 起 源
往早了追溯,大约是从伏羲氏和轩辕皇帝等人开始,到战国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宗教,后又虚构了一个太上老君作为创世者,认为太上老君创造了这个宇宙,后化为老子在人间传教(《开天经记载)。今年是道历4705年
鄙视复制,道教起源于中国。因为上古时期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所以具体在哪也不清楚,还有,希望开口闭口虚构什么太上老君的就别来回贴了,你活了多少年了,你知道什么是虚构?我只能说,具体情况不详,虚构,你真还能下结论。看不见的就是没有的吗?当初没发现空气前空气确实是存在的,当初世界上都说南极北极没有生物。现在呢?
起源于中土!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根据,我想现在谁也说不清道教起源与那有很多地方都说是道教的起源地,分不清
道教是中国本土教派.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道太上老君查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