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的我的课题研究视角怎么写写

单元整合,读写结合——《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单元整合,读写结合——《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成都市实验小学 李勇
地点:成都市实验小学阶梯教室
执教:李勇
录音整理:朱碧君
一、 单元整合,新旧融会,切入课题。
师:(板书)母亲河。本单元是母亲河,学了关于黄河的古诗,还会背吗?拿出本子,两首诗默写一首:《凉州词》
生:默写。(注意格式)
师:同桌互相检查,交换看看有没有问题。检查完了同样以着这样的姿势告诉我。
生:坐好。
师:完全正确的同学眼睛看着我,我要看到你自信的眼睛。有几个同学不敢看着我,我想信下来后你一定会把它写正确。好,关本子。
生:迅速收好本子并放在桌子左边。
师:还有一首诗,我想听听你的朗诵,你的朗诵是否能把我们带进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哪一首?
生:(很有感情地齐背)《浪淘沙》。
师:昨天咱们在了解黄河的时候,关注了“我的视角”,我的视角里告诉大家还要去搜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本单元只有黄河的古诗但没有长江的古诗。了不起这位同学,这就是你的视角。这就是你自己的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安排大家下来搜集长江的古诗。
师:有没有都搜集到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第一个吃螃蟹的稍微有一点点紧张,还有吗?
生:朗诵《暮江吟》
生:《早发白帝城》
生:我发现她读错了一个音,不是zhao而是zao发白帝城。
师:因为我发现你敏锐的发现了所以就把话筒递给你。
生:朗诵《忆江南》。
师:这是不是写长江的?你们教会了我,谢谢你们。
师:非常好,这是我们学过的。还有没学过的吗?
生:朗诵《登高》(有几处错误)
师:能够搜集到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不过同学们你们可能不熟,没注意到中间有两个字没读准?
生:我发现倒数第二句应该是“艰难苦恨繁霜鬓”
师:还有一个地方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不是“不见”。
师:刚才大家搜集到这些诗,实际上在唐诗里也好,在古代文学宝库里也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关于长江和黄河方面的诗词。下来后还可以再去搜集。接下来我也搜集到一些,(大屏幕),读一读咱们学过的三首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师:(有感情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写长江三峡的美好景色。
生:齐读《望天门山》
师:这也是描写的——(拖长音)
生:(补)长江
师(再补)三峡。
师:其实要了解真正的长江三峡,一首古诗又怎么能穷尽呢?咱们今天走进长江三峡,齐读课题:
生:三峡之秋
师:板书课题。
二、结合作文,自主分析,初析特点。
师:请大家把一课时之后我布置的作文拿出来摆好,然后把书翻开,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再快速浏览自己的作文。然后思考:我在写作文时向三峡之秋借了什么?
生:看书。(师巡视)
生:我借助了三峡之秋的形式来帮助我完成了写作。
师:追问什么样的形式?
生:他是利用时间的顺序由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来构成了这篇作文。
师:和她同样这样学习了的举手?
生:举手。
师:看来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一眼就看见了。哪些地方体现了它的时间啊?
生:(师你来读第一句)时令已经是秋天了。
生: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
生:中午,群峰披上了金甲 。
师:帮她拿起书让她看仔细
生:(再读)中午,群峰披上了金甲。
生:下午,太阳还没有落。
生:夜终于来临。
师:还有吗?没有了。你们是怎么来模仿的?请同学来读,只读你写的一句体现时间的。
生:清晨,天气灰蒙蒙的。
生:清晨,河面生气了一阵浓浓的大雾。
师:别人清晨了,你就不能再清晨了。
生:中午,大树们都穿上了金衣。
师:不错。
生:下午,太阳稍微倾斜了一点。
生:晚上,天空渐渐暗了下来。
师:通过第一句的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我们敏锐的抓住了这篇文章形式上的特点,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写作,看来你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慧眼。你还模仿了文章的什么呢?
生:我写的是沱江之秋,我发现三峡之秋他不是一开始就写长江,而是从两旁的橘柚树开始写的,所以我也不是直接写沱江而是从沱江两岸的高山开始描写的。
师:沱江的秋天是从两岸的大山开始的。
生:我写的是《府南河之秋》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写的,从两旁的一排排的枫树开始写的。
师:这其实借助了语言,仿照他的语言。还有吗?
师:我收上来都看了一下,有很多同学的模仿其实很不错。
生:还可以模仿她静态和动态的描写,在第5自然段,“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读来听听,看是不是?
生:齐读。
师:我感觉到了,可是咱们来读一读丁丁的视角。
生:齐读。
师:(师问生答)我想早上的三峡是什么?在丁丁眼里是什么?中午?
师:刚才高圣翔说的是什么?
生:晚上。
师:特点是?
生:朦胧。
师:怎么会有动态?我搞不清楚。能不能把这一段连起来再读给我们自己听,想想:为什么写静态的地方会有动态呢?
生:齐读。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想起一首诗,你们猜不到,“空山不见人,”
生:但闻人语响。
师:我为什么会想起这首古诗呢?
生:因为它也是静中有动的。
师:你们发现了吗?静中有动,用动来显静,“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才动一下,其他时候都怎么样?
生:再齐读该段。
师、:你们的读让我感受到你已经走进三峡的静静的夜晚,其实仿照这样的写法的同学我发现特别多,一个同学在写府南河的时候就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好像是这样写的“府南河的夜晚,非常的平静,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的声音划过夜空”这样的感觉。这名同学是谁?
生站起来。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生:夜终于来了,岸边的路灯、河心的船灯,接连的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黄色光晕,使像府南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在深夜里发声,于是船灯像是被摇篮曲唱了一般在河面上渐渐地闭上了眼。
三、出示语段、诵读品味、剖析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都看不出这居然是实验小学六年级同学写出来的作文呢。有时候,仿写也能写出好作文。从时间、静态动态描写来仿写作文的,其实文章还有一处地方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所以我把这些段落罗列下来,我们来读一读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中午,……热烈气息。”(掌声)
师:我来读其中其中一句,你们看看差距在哪里?(28:17)
师:读“于是整个下午,波光荡漾,……热烈气息”(掌声)
师:怎么读才会让大家走到中午的热烈的沸腾的长江三峡中呢?准备好,试一试。
生:齐读“中午,……热烈气息。”(有感情的读)
师:波光荡漾,拉长。陶醉在三峡的景致中,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生:再读最后一句“于是,真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领略了三峡的这里,再看看(大屏幕)“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的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什么时候呢?
生:黄昏。指名读。
师:请坐下,请所有女同学来展现黄昏中三峡的感觉。
生:(女生)齐读“在青色的……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师:这是黄昏时的三峡。(大屏幕)夜晚呢?谁来读?
生:(指名读)“而月亮,……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正音)凌空飞? 
师:稍紧张了一点。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而月亮,……挂下来。”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特点,有一字藏在了所有的段落里,而这个字我能看出作者观察点到底在观察什么?
生:是光字。
师: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他主要描写的是光照在三峡上所反射出来的光。
师:(指着大屏幕问)第一部分光组成的词是?
生:(齐)波光粼粼和波光荡漾。
师:第二部分有没有光?
师:第三部分有没有光?
师:第四部分有没有光?
师:都有光,原来作者在观察什么?
师:他不像我们在观察景物,在观察光线。请大家看着《我的视角》
生:看书《我的视角》
师:其实《我的视角》对我们学习非常有帮助,我们来读一读看冬冬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我的视角》。
师:你很难想象在三峡里伸手不见五指的感觉,三峡正因为有光,才展现出了他独特的魅力可是我仅仅出现这么一点点(手指大屏幕的四段话),你说他在写光?肯定说服不了大家,回过头来看第一部分。
生:看课文。
师:写橘柚树怎么就和两岸的光联系起来了呢?你们能找到吗?有没有光?光在哪里呢?
生: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光。……橘柚树闪烁着光,三峡又……
师: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写橘柚树而不写江面呢?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名字叫三峡之秋,如果光描写河面的话是表现不出这个三峡已经到了秋天了。
师:(接)而最能表现秋天的恰恰是绿叶金实,从绿叶里透露出来的金黄色的橘柚。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写了光的,看一下大屏幕。请一个同学上来做一下三峡的感觉。
生:上台举手作两座山之势、深深的谷壑,师举起手扮阳光。
师:早上,太阳射过来的时候注意太阳到这儿的时候有没有光线呢?光线在哪里?
生:在岸边。
师:光线在岸边,这就是作者观察的独特的角度,阳光斜射过来的时候先照在了两岸的橘柚树上,然后中午的时候(用手扮阳光)射在了哪里呢?
生:江面。
师:于是长江像一条?
生:金鳞巨蟒。
师:下午的时候,雾气起来了,脑子想象光线怎么过来的?
师:以手示意,慢慢地上升。慢慢的雾气起来的感觉找到了吗?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
四、结合诗文、深入思考、理解结尾。
师:接下来,有些同学在模仿特别传神,我看的时候(随感本上的仿写
)有几次欣慰的笑了,有几次被逗得哈哈大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听听你们的结尾。
(翻开随感本)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之后。
师:(追问)这一天正是国庆之后,后几天?你重新来一次。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之后一天。
师:(追问)那一天?
生:这一天正是十月二日。
师:(鼓励)厉害。
生:秋天的府南河很不一样。
师:哦,她没有这样写,这样写的举手。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节。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
生:这一天正是十月七日。
师:很诚实嘛,十月七日去看的。有没有十月三日去看的?
生:这一天正是十月三号。
师:猜得真准哪。
生:这一天正是国庆的最后一天。
师:看看我们那么多同学对最后一句情有独钟。大屏幕出示:
这一天,正是中秋。
师:这么简单一句话有什么值得模仿的呢?居然有很多同学觉得好,好的不得了,我一定要用上。好不好?
师:我们有人就认为你描写三峡就三峡,秋天就秋天,你为什么一定要来一个(板书)中秋。这难道不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吗?这样写,不好嘛,是不是?你们怎么看?
生:这一课我们分析了《三峡之秋》这一篇文章,在围绕光写,我觉得最后一段他也在写光。因为中秋的时候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我觉得这一段在写月光。
师:所以他有用。
生: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个已经被张婧怡说了,第二个我想说中秋能够更代表秋天。
生:我认为他这个时候提到中秋会让人们对这篇文章意想不到。
师:你就是意想不到的,对不对?好美的景色啊,突然想起这一天正是中秋,突然勾起了我们思念的情绪,是不是这样的感觉?
师:说到中秋(大屏幕),我就要请同学看看关于秋天的一些诗句。请大家边看(古诗)边听(《但愿人长久》)
生:边看边听。
师:传统的诗歌里,中秋或者是秋天总是给人以萧瑟的感觉,那种感伤的感觉可是在《三峡之秋》这篇文章里看到的却是作者深深地陶醉在三峡的秋天里,没有意思的悲伤也没有意思的怀念,作者的心灵就像长江的江水一样透明而纯净,仅仅就是在陶醉。最后一句,“这一天,正是中秋”,实际上,作者是要告诉我们尽管是秋天,但他一样可以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中秋,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我不必感伤、无须怀念的中秋。这就是三峡美丽的中秋。
所以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最后确实是:(大屏幕)
生:(齐读)神来之笔!
师:所以,相比较而言,各位同学,别人说中秋是表达这个意思,你说今天是十月七日,今天是十月三日,这种模仿我要佩服你能够一眼认准这篇文章的魂。但同时很多时候,模仿就有一点点东施——
生:(齐)效颦
师:不太美,是不是?所以,我们以后在模仿的时候怎样去抓住它的神来模仿它就非常地棒了。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掌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三峡之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三峡之秋-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峡之秋-教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三峡之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研究视角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