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绞有一个人一天喝多少水个人

[转载]林俊书法谈
林俊书法谈(1)
&&&&书写运笔中,提按,顿挫,绞转,全以感觉出之方妙,而吾常以凌空取势,其作多方阔简静空灵。
&&&&&一幅成功的作品,笔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有些字单看不美,但只要和整体关系融和就行。
&&&&&当代书法,应有当代人的语言、我们在重视作品传统的同时,一定适应现代展厅的需求。
&&&&&元代的赵孟说:“结字因时相传”,当代的王镛说:“一部书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字构的变形史”。能知此者,当思过半矣。
&&&&&&当大家都掌握了书法的技法之后,最关键的艺术竞争力就要看对字的变形处理(看是否有美学创造能力)和格调提高。(看是否有书外功和才情。)
&&&&&&吴冠中的画,用东方思维去画西画,其强大的造形能力和高度的概括写实能力及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很有意义,但他讲“笔墨等于0”是不可取的。
&&&&&&搞书法要有纳天入怀的心境,不要管用什么笔,以什么方法写,只要能写出感觉和艺术品来就行,用笔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不要什么中锋,侧锋的,知道了就行,有些人写一辈子字,其他的三分之二,都不知到如何用,你能说他是书法家吗?看一看王右的帖,你就知到秘诀了。&&《在西安科技大学讲学,谈中锋用笔》
&&&&一个字在整幅作品中,不要太强调独立性和美完性,这样就太跳,失去和整幅的融合对比关系。反之,随位就势,异形奇致,易方易圆,让观者有字外之画之想,方为上品。
&&&&&&侧锋,可以丰富线条的表现,如果不辅之中锋,则会破坏整个字的节奏感,而丧失悠长的书味。
&&&&&&八大山人的简约出于章草,其线条因用秃笔中锋写,锋泛平庸,但其字的空间造型颇奇,他是用墨的吝啬鬼,——惜墨如金。
&&&&&&书画的线条要振迅天真,不可描画做作,要在运动中见笔法,显神采,这样才符合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线条也就有生命力了。
&&&&&&书画的空间处理,应以空灵为上,八大最得此道。&&
&&&&&&线条的好环,关键在于对笔法的理解,用笔万不可平铺直述,而应起伏跌宕,有节奏感方妙。
&&&&&&写碑笔画应多一些苍芒感,落笔混成,而产生的抽象性笔墨,天趣自然,毛而不光,有历史特有的厚度在里面。
&&&&&&书法笔墨,章法一定要静逸自然。
&&&&&&明清人写对联水平很高,两头对齐,中间随行生势,局部和整体的空间分割处理尤妙,应多悟。
&&&&&&学习碑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写字下笔要“凶”而“敏”不能哆哆嗦嗦,要有份量,纸都压不住,怎能压得住人。
&&&&&&康生这个人心术不正,但其草书“章草味道”很浓,下笔有情致,今时写章草者多提波尾,渐成一病,观康书似无此病。
&&&&&&作书要落笔混成,不主故常,凌空取势,不要求花样,可得“重”“拙”“大”之意境。
&&&&&&行笔要有“篆味”“隶味”方古,万不可直来引去,得轻佻,纤巧之病,要涩,不变顺,要辣不要甜,变熟为生,可至高格。
&&&&&&当今画者少书法之功,涂摸成性,画中无笔,沾沾于构图,那里算得上中国画。
&&&&&&王羲之帖,多为唐人摹临,参了一些唐人的习性和笔法,我们临时可以先读一下。魏晋的残纸墨迹,并加以科学的分析和对比,这样对理解王羲之风格的形成和来源找到最好的物证。
&&&&&&我们的书家临帖,不要拿来就写,一定先采道(读贴分析),你看小偷,偷东西之前都要先“踩道”,何况书法这么高深的艺术呢。&&&&&&&&&&&&&&&&&&&&《与同道谈临帖》
&&&&&长锋得虚易,而得实难,短锋得实易,而得虚难。
&&&&&书法创作,不要依靠某一种模式,要尝试各种可能,才能出新。
&&&&&笔法要大而重,墨法要鲜而活。
&&&&&作书画,笔头子要清,不能脏,贵清不能浊,贵文而能逸,要野不要匪,能沉而清润,方致高远。
&&&&&笔墨生动,关键看你用水的水平如何了。
&&&&&八大山人的字,最初我不喜,其笔画无变化,五年过去了,今渐知其用秃笔所表现的大气空间,点线切割的画面,空灵自然,非常人能为,看那种好像用油画笔触,轻松画出来的字,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仙手。《和友人谈八大山人》&&
&&&&王镛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大家,喜短锋兼毫笔,笔性好,写出的线质,沉着而松秀,野逸高古。
&&&&&笔的趣味性在作品中应当要注意。
&&&&&写字时,要把笔拉起,象打乒乓球中的拉长球,笔放得开,生姿态、出气势,沈尹默的五指执笔法是错的。
&&&&&我认为把“沉着痛快”四字悟透了,就得到了笔法,其他的杂论少看。沉着,首先要传统功夫扎实,行笔才留得住(篆隶笔意),点画才浑厚,而涩而耐看,痛快,就是一个书家的自信,而这样自信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书学的现解和学习,有了这些,书家就有了强烈的表现欲,但是他是“无法而有法”。
&&&&&我现在看书家作品,如果都同时有传统的情况下,就要看他的作品流露出的自信(不是乱狂放写)和不自信(心中没底,不能放情抒写)是决定大家和小家的区别。
&&&&&字要奇,奇才能贯,贯才会通,具气势,出行气。
&&&&&字要奇崛,但不能耍花脸,做怪,雕琢。
&&&&&董其昌说的“生”,我可多加一字“生拙”点画线条要生拙,结构要生拙,章法要生拙而流畅,不知可否。&&
&&&&&写小字,空间处理很重要,格局大,气要大。&&
&&&&&陕西的薛养贤用墨从王冬龄得法,很有研究,他的作品,淡远,和八指头陀的诗文和谐统一,形成一个符号。
&&&&&一幅好作品,由一些带有节奏的符号组成,线条。要跳舞,要抒情,才感人,才动人。
&&&&&书法线条苍润为高,王镛得此决。&&
&&&&&章法上要制造矛盾,融合矛盾,用好经典处,把“开张天岸马”的气势抖出来,要开合适度,不可散,有聚神处。
&&&&&杜子美的“意匠惨淡经营中”不只是指中国画,书法也要研究大家的成功客观规律,笔法、章法,时代背景,我们要时刻总结:1、总结古人;2、总结今人;3、从总结中找结合点。
&&&&&写横长卷,沃兴华,、王镛颇有研究,尺幅的处理应以备个不同的几何块面来分割长卷对空间的约束,进行空间化处理,以达到现代艺术形质的要求(多看沃兴华作品,你的章法会进步。)
《和同道谈创作》
&&&&&&创作方式,就用古人的素材(传统的笔墨、章法)+当今的审美=作品。
&&&&&&章法中最关键就是布白处理,要加强对比度,有时要用绝处逢生的怪招,临帖中也要从古人那里学,在自己作品中用。不能放过每一次动脑的机会。
&&&&&&用笔要注意“起,收”,要合得拢,拆得开,不能混化,转、折要交待清楚,笔不压笔,就是于佑任说的:“要留活眼,不能有死笔。”
&&&&&&搞书法是要讲笔法的,古代没有书法家和理论家。不研究笔法,有的房上挖洞,窗口突窥视,掘坟墓得笔法,颜平原三问张旭请教笔法,都说明了笔法的重要性,这种
笔法和中国特制的毛笔分不开,可提笔写出中含的线条,可顿笔写出雄强的气势,高兴起来,随点画之需,依书家情使,还可让线条跳舞,得心应手,可现在有人非得旁门左道,“口书”“脚书”“挤字”画“猴头寿”,一片江湖气,哪里有什么笔法呢.
《谈书法笔法》
&&&用笔不一定非要讲中锋,关键是当时情形之需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后人非要讲这里需中锋,那里需侧锋,简直乱弹琴,太理智能出好作品吗?我看王右军用他的方法也写不出《兰亭序》,齐白石早就过“苦言中锋者,实无才辈之流”。
&&&&&&有人太迷信“藏锋”下笔小心翼翼,那象书法家写字,一点自信都没有,笔之锋,本就是中国书法所需的,那用得上“藏锋”的“娇揉动作”如对笔法有深入的理解,收藏自好是自然,并不是公式化,那里藏,那里不藏,怎么搞创作呢?
&&&&&&一幅作品如兵家布陈,有擒有纵,一张一弛,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放笔纵横自然,才有气派,笔少“忍”性存不住气,少篆隶之功,则气韵不凝,不铸墨,没精神,笔不狂放,少行草诗情之性,则无动感人之处,不抒情,则神不扬。
&&&&&&画讲墨色,泼墨、泼彩,书法至明董其昌,清王铎、现代林散之,颇有研究,董笔上参禅,清新自然,王用宿墨浓点,夸张出气势,林用皴法,开书画同笔之理。
&&&&&&线条是书法的灵魂,书法是重视表现和抒情的,但表现和抒情是建立在书家对传统美学,社会生活,诗之情,画之意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否则他不可能得到这种抽象表现形,从而线条是空洞的,没情调致的,不能叫书法之中线。
&&&&&&章法我不喜,横就是横,竖就竖,这样的排对对,而喜,王铎“巅崎历落”“错综参伍”的空间分割章法,他象布阵一样,有方有圆,有虚、有实,讲求“聚散和谐,展拓纵横。”
&&&&&&沈尹默讲了一辈子“五笔执笔法”,标榜帖学,以为练一下二王,就懂得了传统,反成了二王的“赝品”陈独秀称“其俗在骨,是有道理的,当代还有许有人在往这个坑里跳,真可悲”。
&&&&&&书法、章法、笔法,构成的改变,是因欣赏方式,功能的改变而改变的,明以前因纸小,多重笔法,结构,现代随的纸的发展,展厅的出现,多重章法结构,也叫构成(西方人是这样叫的)。
&&&&&&学书临帖要求工,创作时进要求不工,但里内面有工的内容,把古人讲的“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悟透了,就知道路了。
&&&&&&宾虹老,爱用宿墨,得其空灵,新墨如水,不可调得太匀,见其活气,多读画家字可悟此道。
&&&&&&许多书家的用笔尖刻,细平、生硬、主要其没有金文用笔之绵厚,石鼓文笔之劲健劲、沼版用笔之变化,这些东西。如果好好多用功于此,线条变化多了,生命感强了,也经得起看,让读者回味的地方就多了。
写字时,要大胆落笔,合得拢,放得开,天骨开张,用笔不得含糊,要笔不压笔,墨不淹墨,自然和谐,以达到笔笔能看,才能有大气象。
&&&&&&用笔最关键的是把力用到笔尖,凌空取势,这样柔毫才能达到“笔到曲处还求直”的刚健,健毫才能达到“气掀墨海笔吞鲸”的生猛之气。尖笔含蕴,秃笔。劲拔,做到如此,方见功力,主要是需笔用八面的指导方针和科学训练方法,掌握笔性,才能手笔合一,随机运发。
&&&&&&我主张用笔要狠,下笔时用内功,生切,但不是蛮力,这样出来的笔画象刀切一样,有杀纸之力,可去甜、俗拖踏之俗病。
&&&&&&点画的恶俗,少篆隶之功,其格调难高,气局不大,无北魏生猛之气,其气象难生,不习明清之书,少变化之态,韵味不至,要达到有笔墨,气韵生动,其关键要把古人的技法活用到创作笔墨上,贯穿于精神之中。
写字要惜墨如金,不要泼,写时用纸压,我想一个书家连水份量都控制不好,他的水平不会太高,连起码的工具都不熟练,谈何创作。
&&&&&&书法之道,得技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
写字最重要的一点是笔底不要脏,这不是雄浑,苍老要清劲,古雅,平和。下笔时狠准,沉厚而清润,笔触要爽劲,文而不弱杀纸之势,狂而不野,方有笔味。
&&&&&&一幅好的行草书,应象一幅画一样,有层次,疏密,浓淡,远近,高低,中央美院,王镛先生和他的学生,对此颇有造诣。
作书笔墨有画意,以韵泽为上,看黄宾虹书可悟此,但需去琐碎,大象无形,徐青藤对此玩得好,有境界。&
林俊书法谈(2)
&王右军的行草书,细看有时一字一组,二字,三字不等,加之多以侧锋出之,有音乐般的节奏,有块面的密集,与形体的变化,米元章悟此最多。
晚明书家以大幅作品为胜,挥豪淋漓,抒情弄墨,对书法潜在的形式美和情绪表现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寻和表达。
&&&&&&&&徐渭是米元章之后学二王最到位的人,因其通章草,下笔有古意自谓“颇学钟王”。
&&&&&&&&白蕉的书法格调高雅,用笔洁静,洒脱。入晋人之室,我以为他把王右军的侧锋、取势、取妍,组字的节奏感和董香光的“不作正局”之论吃透了。
&&&&&&&&赵之谦,以碑刻的骨架,参之二王笔法,力运柔笔,写的那么灵巧,圆润,学王者可从此探消息,青年书家·武威得此灵气,与其他学行书者拉开了距离。
&&&&&&&&王铎最成功的就是把二王的书法“由小到大”的书斋文化转换成立体美的展示空间文化。
&&&&&&&&黄教授带学生,据说他很重视形式问题,大概这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分水岭之一。
&&&&&&&&写行草书不要一贯直下,要讲节奏感、韵律,主要靠点、线、块面的分割和长线条的舞蹈生姿,字与字之间尤要注意上字未一笔与下字的圆通之势。每一行要考虑好其空间结构,方挥洒落笔。
&&&&&&&&初学行草要追求点画的姿态和造型空间的准确,但到高境界就要放松抒发自己的性情,而不斤斤计较象王、象米得失。
&&&&&&&&毛泽东的字出自怀素,天然狂放,有静雅之气,整体画面有张有驰,节奏感强,有诗一般的韵律,是个书法天才。
&&&&&&&&王蘧常的手札章草比正式作品更感人,生拙自然,少大字故作之态。当代书家,樊中岳先生深研此道。著作颇丰,得王老神理,参之已意,古意盎然,为当代中年章草名家。
&&&&&&&&当代学章草者,多取王蘧常如河南曾广、马建中、河北赵广平、湖北陈新亚、陕西鲁望、都得到王帖滋养,吾书友、庆阳青年书家张朝阳不逐时流,潜心章草多年,先以《急就章》得其体,以《出师颂》得其奇,以《月仪帖》知其意。近年多研习残简章草而抒其情,始悟右任空灵之致,观其作多中锋用笔,含蓄沉凝朴茂,用墨简古空灵,气象高远雄浑,为当代颇具实力的青年书家。
&&&&&&&&米闹对米元章的后期手札情有独钟,转益多师,出入二王,似从王宠处得到真经,与其他宗米者有异,也是他的聪悟之处,观其作如陶诗之天然静放,圆融流转,得益于晋韵。兰亭奖得第一名是名与实归的。
&&&&&&&&明代之后,行草书发展超前,形质变化,成为奇绝,可以假借于今日之展厅创作。
&&&&&&&&草书是高度的形象化,符号化,不能乱草,它是有规律的有系统的。
&&&&&&&&写草要悬肘,凌空取势,笔要提得起,方能得圆润之姿,大小参差,笔不压笔,可用长锋,绞转得力,墨色丰富,不可拖踏。
&&&&&&&&行书最好不作正局,以奇为正,收得拢,节奏感要强。
&&&&&&&&何子贞以碑骨,颜平原笔意临李北海书,有奇致,气紧,字宽博大气。不易学之。
&&&&&&&&近日我以《争座位帖》法写章草,比往的流畅,努力撑开体势,有心得。
&&&&&&&&王铎的字,上下结笔处理得好,有气势。
&&&&&&&&写草书要,下笔狠,行草准,收笔稳,放得开,收得紧,有辣味。
&&&&&&&&徐生翁把“拙、活”两字用得最好。
&&&&&&&&王铎用涨墨,形成块面,空间感,用淡墨焦字一拓直下,很流畅,涨墨中能见笔画往来转动之迹,其书节奏、变化感极强,非“黑猪”之草可及。
&&&&&&&&学行草当以章草为宗。《急就章》浑朴《出师颂》奇崛,《月仪章》清逸,传之今日唯陆机《平复帖》尚存,此为章草中行草,结体奇面贯,古拙,似以兼毫秃笔所为、王蘧常取之笔法,参之上古文,简帛,成一代宗师。唯大字结体,做作弯曲太多,反不如手札自然多趣味,《十八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智永《真草千字文》尚存王法,宜初学,尚不能与草书名者,孙过庭
、张旭、怀素抗衡。
&&&&&&&&王右军之后,草书唯智永有“章草味”。
&&&&&&&&章草用隶书笔法,今草用楷书笔法,写章草义隶书笔势方古,写今草思汉魏骨架则雄。
&&&&&&&&谢无量的行书和于右任的行书有接近的地方,谢奇崛、自然、书卷气浓,于宽博舒坦,举重若轻,太像大官的字,不如谢字有佛性,有亲和力。
&&&&&&&&王瑷仲,早年师北碑,从沈曾植得笔法,其纵势之姿似从《郑文公》下碑《敬使君碑》二碑出。近又得见其早期草书出于《十七贴》晋人等书,无汉之古厚,朴拙,苍雄,反觉其嫩,始知其天才化悟也需时日,但和“人书俱老”有别,如果不得法,就活二百岁,仍梦不到瑷仲之境。
&&&&&&&&近日吾临书各地出书的民间书法之草体,放大十倍,只取其意,而不就其形,书之真痛快,上壁一观,多有沉重,比他之作更见精神。
&&&&&&&&近观吴俊卿草书手札,颇有感悟,他的“贵能书画求其通,强把篆隶作狂草”,特别是后句,移之于章草,真为去俗之良药,可惜知此者少矣。
&&&&&&&&《平复贴》如百年老酒,真醇!
&&&&&&&&以隶魏法写右军不象,尚有古意在,也比以唐法拟右军而生俗姿强。
&&&&&&&&王铎草格局雄恣,笔势纵逸,流畅自然,确实是清之草圣,非人力可为。
&&&&&&&&何子贞行草以篆意,李北海法,写颜平原结构,变通而出新意。
&&&&&&&&板桥字太怪,尚有真趣,金农小行书有古意,奇趣自然,简书味甚浓。八大的字是第一个以章草法加空间学而构成的,超然脱俗。
&&&&&&&&沈曾植悟北碑之法,移之章草,自成一派,王瑷仲师之,日本人评价很高称为当代“王羲之”。写章草捺脚要自然贯气,不能太强调,反成恶习,难改。
&&&&&&&&作草要“笔不压笔”而悟“飞鸟入林,惊蛇入草”之理,起转要交待清楚,撑得开,天骨开张,合得浑,自然合谐,神完气足。
&&&&&&&&傅青主,天资豪迈,气韵来自王献之,得平原体势最多,然下笔自然随意,绕圈损境界,不如王铎精到大法控制得自如。
&&&&&&&&黄山谷草太讲“字中有笔”有做作,无奇姿,线条为空间所绕用,少自然圆通。大概想去怀素草中的散漫狂态之病吧?
&&&&&&&&陆机《平复贴》好象是用秃笔,硬笔,写在麻纸上,有章草古意,近日看,汉晋木简中草有和其相近处,章草传世少,只能从此探消息了。
&&&&&&&&怀素草书,吾不喜《自叙贴》狂放散漫,犹爱小草《千字文》《圣母贴》有古意在。
写草书要注重韵律感,可从音乐、舞蹈中去悟。草书是书法中的“舞蹈家”,每写草书“用线条跳舞”之后,心中有一种快感。
《和友人观歌舞会》&&&&&&&
刘墉的字出于平原,还有一点章草味在里面,拙而不滑,笔断意连,得空灵之妙,用墨不如苏东坡。
写章草要秃锋书之,点画朴拙,而锋芒要锐,不可貌作古状,气质要貌古而神虚方致空灵。
《观八大书有感》
&&&&&&&&我不赞同东坡“楷如立,草如奔”的观点。因为楷书和草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学草,可得到线条的节奏、变化、抒情的训练,可增进作品的表现力。
写草书要醒透,要留活笔、活眼,“笔不压笔”不可信笔,没提按顿挫而少韵致,流于轻率油滑,算不得高格调之草书。
&&&&&&&&吾爱李白诗,将李之情,移之于草可得奇美之姿。
&&&&&&&&怀素草书笔法简单,不如山谷顿挫俊绞有韵致,如听涛声,超伏有波澜,草书贵苍润忌粗俗,躁,躁则无韵,不解此不可作草。
&&&&&&&&写草功力才气不行,追求大气奔放,只是做样子,打动不了人。
邓石如“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一联有苍芒气,盖因其篆隶功深,下笔浑成天然,气韵为邓草第一,毛主席曾将此佳作挂于“菊香书屋”。
&&&&&&&&宋人的尚意书,其实都是从颜平原处学来的。
&&&&&&&&夜读老子《道德经》有“静为躁君”句,吾以为草书静比狂的境界高,吾意以为狂的怀愫不如弘一,那么博大,那么高远,那么圣洁透人心脾。
&&&&&&&&我甚喜张芝“一笔书”带给人们的欣赏快感,这种最是生命力,艺术表现力的快运动节奏之书,引起了多少书家的努力。如今尚没有这样的书家出现,我以为难度在于这种草书要以有序的线条去探录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更广阔的线条表达方式来体现,“一波三折”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美。
&&&&&&&&世人多言唐楷之精严,少读唐草之放旷,而吾甚喜怀素的《圣母贴》传古人草意,有隶法,纵横雄拓,非他贴所及。
&&&&&&&&《自叙贴》是唐法精严的一种革命式的创造,是唐法物极必反的必然结果,在当时是有“现代精神”的,不知当时是不是也有人称他为“流行书风”或“丑书”,我想真正懂艺术规律的和发展的人是不会这样乱说的。
于右任行书出于北魏,比他的草书好,尤其是行书对联,技巧精,意韵深,气局大,境界远,格调高。旷达,雄奇,
后人难及是可和清人大家抗衡的。
&&&&&&&&王右军行草,雄健,湿和,静雅,平和,高古,临时应以境界为上,不可描其形。
&&&&&&&&要求章草上有所发展,必在汉人《衡方》《
甫 阁颂》上用功,参之西域简怎牍文书方知有变。
&&&&&&&&写章草开始应学《急就章》,可明字法和气格。
&&&&&&&&王蘧常写草得《夏承碑》之使转,得《郑文公》笔意,绵厚古劲,开一代书风。
&&&&&&&&徐渭书出自米南宫,源自二王、虽狂不野,气势磅博,有法而无法,画意颇浓,强调空间节奏,是当代书家学习的榜样。
&&&&&&&&草书不难在连,而在断,王觉斯笔“连断
而后起,出之二王”,气大雄旷,真神人,今有人写草一味翻滚,那里有节奏可言。
&&&&&&&&白蕉不以沈尹默为师,直师晋人,得右军手札之神理,通画意,用笔清健闲雅,如悬崖野枝,高洁出林,风韵超唐,沈未梦到。
&&&&&&&&行草书线条宜断而连,要清逸洁净,不可缠绕油滑,少生拨之势。
林俊书法谈(3)
&&&&&传统存在于中国书法的每一种书体和流派,并不是楷书里面才有。
&&&&&&&&《和老年大学学员谈传统》
&&&&&&&&魏碑和隶书要写得自然、挺劲,不可做作苍老,反失天趣和生动性。
&&&&&&&&写魏碑,我喜欢流畅,充分用自己的思路来表达魏碑的形质和神采,借用当代高手的笔法而丰富画面,以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
&&&&&&&&王江是走的碑帖结合的路子,以碑立骨,以帖为用,观他之作好象在用行书的圆笔中锋和碑的露锋取妍进行调合,不做作,很具闲情雅致,自然,难得。
&&&&&&&&弘一写《张猛龙》得法,能还原,有清气。何子贞把《张黑女》的朴拙用到行中,很新,很传统。
&&&&&&&&写魏碑下笔不要太注意笔的方向,只要角度、位置、弧度对就行,线条宜圆浑多姿,略带生致,以避免生硬、匠气,而这些取决于作者的悟性和笔性。
&&&&&&&&学魏碑可参晋人之韵,这样可得挺而润,韵而神超的特点。津门吴玉如得此最多。
&&&&&&&&以碑入行的第一成功人士是何绍基。以他的审美是把“金石味”表现得最好的,“金石味”和“书卷气”在他的作品中浑然一体。
&&&&&&&&学小字可以《宣示表》《乐毅论》《洛神赋》为宗,今有好事者放大为大楷本,吾以为还是学六朝碑志为上。
六朝碑志,放笔书写,畅快,但不滑,用笔中锋,沉着(有角为石工所为),结体舒展奇崛,章法有行书意味、贯气。其中《石门铭》和《石门颂》相通,是魏碑草书。于右任得其气势,开一代书风。
&&&&&&&&六朝书,多古意,多变化,不象唐人书那么匠气十足。《石门铭》以篆笔写,难学,《
龙颜》比《 宝子》笔意长,《张猛龙》太经典了,不易学进去,更难出来。
&&&&&---《谈六朝之书》&
&&&&&李北海得汉魏体势甚多,其《端州石室记》结体宽博,气象平和高古,为唐碑之冠。欧阳询、虞世南书尚存隶意,欧结体奇崛绵密,后世何子贞得此最多。虞结体平和淡远,明王宠入其室,后遂无间津者。
&&&&&&&&颜平原,楷书以篆隶笔为基,难入其奥堂,《三稿》《裴将军》《古柏行》可见其楷功力深厚,籀篆气象满低,线条有立体感,何子贞得其神。今蜀中张景岳对此有研究。
&&&&&&&&魏碑(六朝)结字,平正沉雄,使人百看有神,为去唐人匠字之金丹。
&&&&&&&&学北碑,可先以《张迁》筑基,后放笔去书《石门铭》《郑文公下碑》取其大气,浑圆之笔势,气势,要下笔思方意,自可见升拔奇崛之势,习久,可广揽《龙门廿十品》搏其趣,读临清碑书家,方知其变,万不可以唐法写碑,终不见其古意耳。
&&&&&&&&写二
,如不思圆势运方笔,终不得其门经。
&&&&&&&清道人写魏碑是抖出来的,做作,不自然,XX省有一写大字的,影响颇大,那里的人都和他一起抖,我看可取名为“抖字”。
&&&&&&&&六朝碑志,每字造形奇崛,个个独立,最难得行气章法,近我观康有为、于右任、谢无量书多有所悟。
&&&&&&&&每读《龙门廿品》刀痕尤重,临书则以含蓄传隶意为高,碑石如《石门》、《郑文公》又以风雨所制,每见含蓄、篆意,而以笔味,沉着痛快出之为妙。
&&&&&&&&学碑,不可面面具到,取其“奇趣、锋利”即可,变化为之,可参之行书,自可成体。
&&&&&&&&《张猛龙》太精美,至极至,难学。
&&&&&&&&天律孙伯翔研究魏碑,能使笔出刀法,是高手,近参的谢无量,始自一变。
&&&&&&&&学北碑,要细心奇研习,其同字多姿,以姿出奇,奇字同神,故全篇,同而变,变而奇,奇而惯。达到了空前的美学融合而统一,后多难及此。
写隶,魏,最忌粗俗,要参加帖的笔法和意趣方致高格。
王远《石门铭》天骨开张,笔势峥嵘,气象高远,南北朝,碑书之冠,右任公得此最多,康有为以篆法草意书此,具大气风范。
&&&&&&&&写北碑要知“透过刀锋看笔锋”之本意,不能做作,要从容率情,才能方阔雄拨。
&&&&&&&&赵居阳是搞经济的,其胸存诗意,作书去颜柳之俗,以古为师,应时而变,此行书大字,有楷意、隶味,点画厚重朴茂,起笔收笔闲雅自如,无意于佳,而自得其妙,非那些描头画尾,故努为力而称为雄厚的人所能梦到,他这种奇逸的结字,不修饰,而内函丰富的面貌,施以淡墨的余韵,就象华山上的野菊,以沉雄的身姿,含着散淡的清香,在清霜中,静静地绽放。
《在西安科技大学讲学,谈中锋用笔》林俊书法谈(5)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行为决定作为。错误的重复不等于功力。胸中无山河之气,下笔必然小气。写于右任的字要有汉魏的底子,现在不是学一本《标准草书千字文》打天下的时代了。&&
&&&&&&&古人的书法言论最多信一半,苏东坡的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有失偏颇,我以为能真未必能草,历史上案例太多。走奔关系一比便明了,刘翔走不如仪仗队人,仪仗队人跑不过刘翔。一个搞艺术的人,如果没有灵气,就像一块没有任何资源的贫地,即使有最先进的技术(名师指教),也开采不出什么东西来。&&
&&&&&&&在当代学书法,智取传统很重要,任何盲目临习都不算专业。我认为首先要通读中国书法史,敏察当代书坛走向,确立自己的艺术观。选择自己的进攻对象,分析这一系统的发展脉络,然后强化训练,再纵横探索。陆柬之的《文赋》有晋人风规而泛风神,文衡山、赵松雪等辈学右军,天份太少,而少精彩处。行草要出新别致,一定要在秦汉魏晋上去着力,结构淳古,转折劲逸,方得精妙。搞书法一定要与世俗决裂,去野,去俗。只有多读书拜师访友。看大好河山,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方有灵气可言。&&
&&&&&&&傅山的法书中有王铎的体势。清逸之气,王铎比不上,可能与傅山的天份有关。学米字要在王献之、颜平原上下功夫,从褚河南,晋贤之迹求笔法,转换笔得顿挫轻灵方为得法,其中《方圆庵记》最可初学。学石门铭,万不可求刀法,而应多领略其分布的空灵,飞动之势,变化之妙,出于天然。&&
&&&&&&&当代学王书者,少汉魏之功,下笔只求花样,线条质感不高古。徐文长书笔墨看似乱,细研知其得钟王之意韵,其中大草亦有索靖之章草笔意,学章草者不可不察之。粗观其作颠狂颓放,然有超拨秀媚之风,聚其体势,真字林之侠客也。&&
&&&&&&&张瑞图小楷尤佳,行草开沈曾植之风。
&&&&&&&沈尹默精于笔法,结字少汉魏风骨,格局太小,不如白蕉得右军劲逸之气,格调之难也。&&
&&&&&&&书写一幅作品,笔画起止有法,灵动而劲健,方可得清雄之姿,万不可求怪求奇,应自然一些,任笔端出之,风规自远。学草书,连易,断难,连师右军法,断出章草为上,得此妙法,当观《书谱》可悟。作草书笔头要轻灵、劲健,笔不压笔,墨不淹墨,简远空灵为上。写隶书当以汉隶为宗,悟清之变,可以进入化境,不可一开始就学清隶,难得浑成之体势,清隶格已变,不可不察也。习汉碑,《石门颂》一定得学,这碑飞动的线条,音乐的节奏,格局的变化,可使我们体会到笔画的浑成与劲逸的用笔方法,呆板的毛病也就去掉了。草书在心闲手敏的情况下去书更佳,不须故作惊俗之态方妙。书法不得笨功夫学成的,一定要悟,要用富有“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特性来表现毛笔精健的艺术功能,塑造自己对宇宙形象及东方思维的感悟。其实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主要是靠修养。&&
&&&&&&&八大山人生拙源于董其昌,简约出于《月仪章》,加之空间变化施之苍古秃毫,成为一代大师。&&
&&&&&&&王镛先生的作品,细看用笔苍松,静,自然,一般人没梦到此境。&&
&&&&&&&学书法不要近亲繁殖,搞通他人成功的路子,不要学其模式。&&
&&&&&&&我以为吴昌硕的其它大篆比石鼓文好,有天趣,其石鼓文绞转的笔法来源于他写的其它金文。&&
&&&&&&&二杨(杨凝式、杨维桢)的书法气息感强,法度不严,应多看,不要临得太多。&&
&&&&&&&我看流行书风大多笔墨古,形式新,是这个时代的精品。&&
&&&&&&&目前书坛作品画线、做旧、打格,多盖印追求趣味和工艺化,少气势和厚重的东方文化精神。&&
&&&&&&&写汉魏碑要自然随便,不能写成肥肠体,当代写王铎大多不悟绞转之理,少王孟津气魄。&&
&&&&&&&搞书法,要分析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不可食古不化,反认为自己的是“传统”,看一看王献之就知道秘诀了。书法来源于写字,但写字不是书法。&&
&&&&&&&书法在先秦至汉唐的浑穆之风,浩然之风,高雅之气,是我们先祖在文字美学上的最完美的表现,这是大中华曾经征服世界的千古绝唱。不要怕写不好,就怕不知道怎样去努力写好,关键要提高眼力和理论水平。&《答大学生问》&&
&&&&&&&要上“国展”,就要抓住机遇,了解研习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多看展览,多读书,免得白花力气去发现别人早已发现的东西。&&
&&&&&&&陕西出土的秦汉砖瓦,其书法篆法中参之隶意,古朴自然,为隶变之先导,内容多为吉祥语颂辞。&&
&&&&&&&只有读懂书法史,才知道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吾以为书法长河中任何优秀的都是传统。传统并不是只存在于王羲之帖中和唐楷中,事实说得很清楚,如果简单描摹一本《兰弯序》,追摹皮相的人,抱着王右军的大腿不放,注定没有出息,搞书法是学习传统为我所用,完全不能吃狗肉长狗肉,我们的目标是丰富营养,长成自己的肉(体)。&&
&&&&&从事书法,要不断学习,不断否定,才能出新,要有新的成果,就要用新的方法和思维,如果用原来的“老半径”画圈,是不会找到突破口的。&&
&&&&&&&要挣钱,就得把别人的圈子变为自己的圈子,要发展自己就得快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而不要盲目尊重“传统”和努力“创新”。不是国家级展览上的次数多,你的水平就高,国展就象考大学,你今年考上了,明年又读高中,不断考考,这样周而复始,不利于发展艺术个性。反倒认为自己水平不错,每次都上,这样就错了,炒作可以,但要作为纯书法艺术只有害没有利。&&
&&&&&&&古人把书法作为修养,今人把书法作为门面、手段,有火气也就不足为怪了。&&
&&&&&&&取法乎上,不如取法乎用。&&
&&&&&&&要在当代书坛有所作为,首先要解决思路问题,因为思路决定出路,争取入流(也就是当代审美的共性)然后积极研究流行的成因和走向,才有利于建立个性书风。&&
&&&&&&&当代和古代书法的转换意义,莫过于空间的转换,由拿在手上、桌上,变成立体展厅展示。&&
&&&&&&&研究书法没有心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初学书不可学唐人,须由上而下,不得篆隶之笔法,怎能得其淳厚之基。&&
&&&&&&&最成功的理论家,就是用简明的话语揭示深刻的道理,而不是复杂化。&&
&&&&&&&临碑贴,也要“摸着石头过河”,在临贴中掌握技法、技巧。在技法运用过程中总结理论,这种办法很好!&&
&&&&&&&&我主张一定要读通、理解中国书法史、知道古代书法家的成功经验,寻找源头、察其流变、给自己定位。&&
&&&&&&&学书一定不要错误重复,方法悟性是第一位的。书法家的成就,不是说谁的技法表现得多好,而是看一个人作品的格调和思维有多高。象王镛这样大家的思维能改变时尚、潮流,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之一。&&
&&&&&&&作书,格局要大,气质要清雅,笔味要真醇,气象要新,要雄秀。&&
&&&&&&&作书,起初要快,才能得势,妙在“
痛快”,然后要求有笔味,风骨,用笔要“涩、辣”才能“沉着”。&&
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怎么写也当不了书法家。&&
&&&&&&&书法家要“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蔡京太清醒,和东坡不同。&&
&&&&&&&黄宾虹是现在伟大的书画家,他的画誉苍润奇崛,线条古质浑朴。近购得他《课稿画册》。粗看是画稿,细看树的枝,水的流,全以书法的笔法写成的,是高人,是&&
&&&&&&&一般的画家,我看一下他题的字,就知道他水平修养的高下,从古到今没有不通书法的中国画家,画家、书家修养都要全面,学问才做得通。书画创作都要有真情在,少一些名利心,不要为一碗拉面竞折腰,太可惜了。&&
&&&&&当今书画,以柔媚为美,其实是工艺商品,谈何艺术美,凡艺术品都有个人气质,人格,学养,这种“三无”商品,美从何来。&&
&&&&&&&学书不能光埋头苦干,要研究理论来指导实践。读帖更重要,多看可得神理,下笔便可得几分象。&&
初学写汉碑最好,把笔铺开,放笔直书以后书则不小气,如学唐人书,描头画尾,就进入了小胡同,还谈成什么书法家。&&
&&&&&&&一般有人说一幅作品,某一字不好,此人必为外行,岂不知,书法在于整体风神,和气韵,而不是四平八稳的美术字。&&
&&&&&&&初学书画,要大气,雄浑,体格要高远,然后再精进。&&
&&&&&&&写小楷要宽博、空灵,其风规奇姿犹为重要。从晋人学起,唐人不可学。&&
&&&&&&&书要先学书史、方知其源,再找切入口,如心中没数、笨方法,再勤奋也没有用。&&
&&&&&&&当代书家中,欧阳中石、启功、沈鹏学识高,学术自成系统,为书法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诗经》可以一读,讲得好,有思想境界,可助书法提高。&&
&&&&&&&临帖是学习传统、创作的必由之路,临习时不可偏食,碑可坚其骨,得豪放朴厚之气。帖可得二王一路的韵致,以化习碑之板,穿差学习,既可得传统,又可提升兴趣。&&
&&&&&&&临碑贴主要学笔法,圆笔学篆(金文)以得圆通之致,乃笔字汉,以得方厚,宽博之势,易方易圆乃熟练可成,什么七法八法的,可以少听。&&
&&&&&&&技法不是学书的根本目的,但是它是创作的起点,“熟能生巧”技巧是书家的翅膀,没翅膀的鸟是飞不高的。&&
&&&&&&&我爱写诗作文、书法、绘画、刻印,其中学书早一些,5、6岁就开始了,先习颜平原、汉碑、草书,爱有金石味的汉隶、金文,创作时总想把心仪的金石味,诗中的真情,草书的狂放、抒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个人的个性,然至今而不得。书求清逸,清韵,无做作之态为佳,信笔为之,而书自然天真,晋人有此风。&&
&&&&&&&我音乐知识不多,但音乐和书法这种以抽象为美的艺术我特别喜欢。音乐是靠音律、节奏来感动人,我谓之“无形的书法”,书法是靠线条来抒情、跳舞,来吸引人,我称之为“无声的音乐”。两种艺术,你如果静心看,倾心听,能联想好多梦境,可养人之志,可怡人之心。&&
&&&&&&&学习传统是基本功,但不能一辈子都吃“娘奶”,而要自力更生,以自己的技能去生活、创新。&&
&&&&&&&一个人发现自己的长处(气质),比过早的去塑造自己的个性书风更重要。&&
&&&&&&&写字要自信,胸有成竹,翰不需发,就是如此。&&
&&&&&&&学书要广博,不可学一碑帖就以为懂传统了,从师不能“一师障目”,要转益多师,多学习,多融合,出来的新体才能有抵抗力。&&
&&&&&&&一些有才气的人的字,如毛泽东、于右任、怀素等帖要熟读,不可生临,只求样子没有意义,要悟其艺术规律。&&
&&&&&&&学书法没有固定的路子,关键要得笔法,善学方可举一反三。&&
&&&&&&&攀登书法艺术的颠峰是没有捷径可行的,如果有,那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投机取巧是不行的。&&
&&&&&&&搞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诚实”、“科学”的态度去学习。“悟”,笨方法是使不得的,那不是功力而是工力,是匠人干的,和艺术无关。&&
&&&&&一个书法家,必须先博观勤临历代大家名帖,旁参当代各领域有建树的书法家,找到因时而变的方法,体察时代感受,提高意境,丰富技巧和笔墨。要一脚踩在古人的船上,一脚踩在今人的船上,两者都不能缺。&&
&&&&&&&搞书法,靠“三脚猫”(四川方言)的功夫是要不得的,走近路,学今不临古,耍小聪明,这样形成一种画小圈的惯性半径,要想突破就难了,离传统越来越远。&&
&&&&&&&书法的开始,技法的来源主要是临贴,从中可以学到传统书法的技法,帖就成了无声的老师。选帖一定要慎重,起手要高,如果一开始就行成恶习(有的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力)以后就难改了。&&
&&&&&&&多看古人之作,以知其源,多看今人之作,以知其变。知古知今,方知其变。&&
&&&&&&&写完作品,挂起来,把自己当成“评委”,多看、多评、多改。不要浪费聪明,往桌下一扔,就完了,永远不得进步。&&
&&&&&&&对学书法,我以为宗古人,博今人,通时尚,求自我为上。&&
&&&&&&&昨夜想古人“遗貌取神”四字,觉和吾临碑贴,以找到第一感觉为上有些相似,我当以此作为临书的第一要领。&&
&&&&&&&学传统,不等于按照原来的复制下来,就是传统,继承传统和复制传统是有别的,创作是要有所感悟,把时尚、意境和自己的感情都要容纳进去。&&
&&&&&&&临帖,就是找本钱,有的人一开始就按自己的性子写,没本钱,生意谈何久远.&&
&&&&&&《在西安科技大学讲学,谈中锋用笔》&
林俊书法谈(6)
“流行书风”首先是建立的在大众的基础之上,只有大众认可,才能流行,能为当代书家青睐,正是对晚清书法观的继承与拓展。代表了我们这一代的技法观和东方思维观。书画作品格调的高低主要看境界。对于书家,当都懂了技法,有了功力,但最终还是看作品的格调,个人的爱好和书法功力对作品的格调起着重要作用。学古人的长处,不如发现自己的长处(气质)个人长处(气质)的发现,对艺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个书家要重视自己的长处(气质),但发现研究,发展自己长处缺一不可,而这种以长处为本质的发展论的大背景图,研究社会,准确地抓住大众的心理,大众的审美极为重要。&
&&&&徐渭之作,笔墨淋漓,不可见踪迹,真书林之散圣也。
&&&&大画家范曾说:“晚清二、三流书家也比现代书家强。”我以为当代书家多想去谋个位子,少研学术,技术不够深,造成随意性,娱乐性太多。
&&&&我以为艺术总在不成熟中发展,如成熟为理论了,也就丧失了他的发展力。&
错误的重复不等于功力,这种错误犹如俄国沙皇对囚犯进行精神摧残,把一袋沙往返来回搬,如果书法没新思路,新方法,也就没进步了。
&&&&理论和笔墨都应当随时代,如唐朝的理论所滋养的书法,显然拿到今天来已不合时宜了。
&&&&思路绝定出路,如果思维方式不变,临创技法不变,就是天天二王《张迁》也只是一个书匠而已。
&&&&刻印时,印刀有时当作刀用,但有时要当作锤子用(心里如此),这样才能刻出具有大气风范的印来。
&&&&当今书坛追求趣味者太多,下笔只求花样,变形,而少厚重,雄奇的大精品,(不是尺幅大)。
&&&&您要人承认你的艺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进行外攻的美学教育,打破其对美欣赏的贯性。
&&&&只有功夫,没境界、格调,那是写字匠,是不入流的。
&&&&《龙门二十品》弘一法师写得的形神兼备,圆笔静气。当代书家贾永民,破孙伯翔之藩篱。直入汉魏之室,似从《石门铭》得法,参之二十品章法。悟得魏笔真谛,是当代魏碑实力派书法家之一。
&&&&搞书法最要紧的是研究东方思维。
&&&&临帖要注意起笔,收笔的形态,这样才能形似。
&&&&书法家如果没有哲学家的思维,画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他始终究是一个匠人,写字美工。
&&&&石开说,世人谈书只论名气,不长眼球,大多靠耳朵鉴赏,如同矮人看戏,自己够不着,只好随声附和罢了。
&&&&跋李永乾大篆,李先生习篆有年,笔走蛟龙,浑成而无懈笔,钦服题记。
&&&&临帖不可能面面具到,关键抓住经典的重要环节,科学分析,强化训练。抛弃原有的贯性书写习惯,努力成为碑帖中作者——演员的角色,永远保持第一感觉好。
&&&&书画相通,最通的就是书写性,这是中国画的最本质特征。
&&&&临写古典作品要抓主要特征,看大体,以大处作眼,用画家的眼睛看碑帖。
&&&&书法的起步很重要,第一步高,不染恶习,进步就快。行内人叫“第一口奶”。
&&&&我觉得画家不懂书法,很难进入艺术的高境界,书画同源讲得很清楚了,书法从象形文字中分离出来,创作时又要有画意,又回到象形中去,书法的“写”给中国画注入了永不衰退的活力,使绘画精神内蕴丰富而增了艺术的感染力。象北京有个老人说“笔墨等于零”是不入道的。---《和庆阳书画同道交流谈话》&
&&&&作书要顺乎自然,不可做作为奇,多观古人之成碑帖可悟此理。
&&&&临碑帖就要把别人的知识快速地转化为自己的写字生产力。
&&&&创作是临习的继续,是消化临习所得知识的过程,是评判临习是否合理的老师。
&&&&学书光临,光写不行,还要研究。因为时间一长,自己对自己的作业带作一份感情看“不错”,其时,这时不是盲从古人,就是盲从自己,如果加以分析学习,就可多发掘古人的优点和方法,同进矫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可不知。
&&&&学当代书家最好打到他老家去“寻”源,学他学过的碑帖,有可能青出蓝而胜于蓝。
&&&&中国书法以简练的线条成为东方最高艺术,越是简练的东西,精神内含越丰富,给人想象的空间越大。
&&&&林语堂说:“不懂中国书法,就无法谈及中国艺术。”
&&&&书法的吸引力太大了,毕加索都说:“要是我生在中国,首先是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李叔同出家后唯书法不舍,相伴至老。
&&&&书法格调是第一,得清韵,高至高远。作品无韵,则无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不要误以为能拿毛笔在宣纸上写字就是书法。
&&&&书法最终看格调,不是写技法而是写修养。
&&&&画山水写生;是画对大自然的感受,一种自然和谐的节奏。是借物抒情,我称之为散文国画,国外没有不是国外什么都好,他科技进步,艺术未必能和中国比。
&&&&现在许多画家写生,只带相机,不带速写本,但他把学习大自然的最宝贵过程省略了,因身在大自然,她给我们的空间,节奏、韵律,是到书房学不到的。
&&&&书如佳酒不宜甜。
&&&&现在好多歌手是在“说歌”“叫歌”“吼歌”没有抒情,没有情,不能打动人,而这情的表达,关键和书法一样,要有节奏、音律、虚实的密切融合,所以说,书法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无形的书法,看来诗歌和书法是相通的。&&---《和大学谈书法》
&&&人的欲望太高,理性太多,往往写不了好字,因为理多而法多,法而多而情少了,如何动人呢,只是看了一幅书法“架子”倒挺吓人的。
---《看国展和友人谈》
&&&现在国展有许多临写之作,点画美,不是高境界。象弘一的字到高境界,已经看不到法了。
&&&写字时“跟随着感觉走”,不要条条框框太多,要“得意忘形”这样才能得字外有字,字中有画的高境界。
&&&临《兰亭》、《圣教》等于书法的练习谱,是我中华审美共性的开始,没有共性,谈何个性。
&&&有些人牛皮风风,狂得不得了,但写字画画都小气,做样子吓人嘛!开放社会,胆小的人不多了,我看他们“下岗”为期不远。
---《谈书家人品》
&&&读帖,要分析这一流派,这一系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步就快。
&&&&学书只有心,有千本帖,手抚百种碑才能变,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嘛,心里头没东西怎么变呢!人都是有欲望的,到时你不变而自变,多读书,是提高书法品位的唯一途径,这样才能演化出,不同的“书味”,生拙味,清丽味,散淡味,雄强味,丰润味等。
&&&&黄宾虹是现代把“书画相通”讲得最好的画家,齐白石玩得最好。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书也应当有书眼,一幅作品须先确定书眼,然后以此为中心重点,再分布,用笔,虚实关系的处理,方至不散,而精神乃出。
&&&&我提倡书法速写,就是抓第一感觉,练捕捉能力,不能对临、摹写,太费时间,或许对创作一点用处都没有。
好的作品要有艺术个性,不是你把王右军的东西都搬过来,你就懂得传统,如果用古人的方法和技术,而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说难受不难受。---《和同道谈书法》
&&&&我们都长大了,不能再犯《小马过河》(小学学过的文章)的错误,什么都应亲自去试一试,不要在前人的被窝里睡觉,外面的风光多好。
---《和大学生谈艺》
&&&&我喜欢韩羽和沈乐平的漫画,可以加强变形的美学修养。
&&&&写字不能太文静,要有激情,象“川味辣”一点。看起来过瘾。
&&&&八大山人长于笔,石涛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多看画家字而去匠,去俗,用之得法乃出精神。
&&&&纳天入怀是成为艺术家的关键,气掀墨海笔吞鲸,是创作的支柱,艺术家要人和、大气,大胆,花花肠子,入不了此道。
&&&民间书法,是书法家取之不尽的土壤,书法家要得到丰美的果,只有爱护它,播下良种。
&&&&写全国展作品,整体感第一,不可小心翼翼,太碎,小气。
&&&&&聪明人”和“笨人”的差别在方法,艺术家和技术家之间的差别在“悟”。“悟道思贤”想别人的长处,也要用自己的长处。
&&&&书法笔墨。要静雅,气势要动而鲜明。线条连易,断难,可从诗中去悟。
&&&&今日在陕西历博转了一圈,里面的东西感人,汉魏人审美浑朴,做的东西,更接近原始自然,味道好,形象特征强,移之于书,够大气的。---《题隶书后》
&&&&风格不是做出来的,他是个性的流露,爱好的结晶,爱好使人们选择性的学习,同道多交流,万不可近新繁殖。
人生重理想,书画、文艺重境界。
&&&&作书,不论、隶、篆、楷、行草,都要留活笔,不可率意乱写。心静而笔飞动,可至神完气足。
&&&&做一个合格的书家,要有科学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思维,生意人的手法,大官的气度。
&&&&碑志大多具雄强之美,王右军的行书,雄强比流美多,得碑意进入王右军学堂就容易。《兰亭》为唐人所临写,尚不免有唐人的习气,直接学《兰亭》无法学好盖不知直源,其因就在这里。
&&&学书,只有多学多练,写起来心中有东西,才不勉强。学得少,只能写一家,不叫“传统”写得象,也只是一件仿品“假古尸”有何用。
&&&&学书,起初就像给古书家当替身演员,越像越好,待到自己演技成熟,又有章法的领导能力后,就可当导师出所了。
&&&&书家写招牌自古有之,原来写得最多的是唐驼,但人们并不认为他是书法家,现在有些人天天给高楼大厦贴“牛皮癣”,给柱子打绑腿,实在可怜,还认为自己名气大,真“大才小用”,当写字美工啦!
---《论写牌匾》
&&&&要创新,首要深研古人的技法,章法,结构,找到共性,凭空而想,只能生出怪胎来。写草书的,要看篆隶书,下笔才能淳古,明人行草好,楷书也好,这就是中国的传统。
&&&&我们这一代人,要把古人传统写活,不能造假古董。抓住一本《兰亭》不放,就认为自己的是书法,是传统。研究书法,更要研究理论,找到古人的方法,才有创新的钥匙。
&&&&“有人问是不是理事的字就好于会员的字……”
&&&&理事是这种文艺团体职务的称渭,不是划分水平高低的杠杆,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理事(工作人员),而不是中国书法家的理事(领军人物)。
&&&&学当代名家之书,当探其源,然后下笔。
&&&&前人碑拓,真迹难见,只有借当代每一家,每一派所的研究型专业书家之法,探学其古今书家之合处(共性)学业可进,万不可死学王右军,而不知有白蕉、谢无量,还自以为“取法乎上”呢。
&&&&学书画有别,学画以师自然,师造化为主,画谱是“流”而不是“源”,书法则不同,天上没有,地下不藏,我们只有去承接学习先民们,所留下的那份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字传统,融入自己的个性,才能生新风格。
&&&&吾爱颜平原“三稿”,其中笔墨有和《平复帖》相能处,古拙雄绝,含全文之意,以其书章草可得其气,化章草而活,顾盼多姿,寓朴拙于点画之外,意境自可平和高古。
&&&&当代学二王有者,其实不出,“米、董”左右,其学董最盛,不知董书之淡然“禅味”乃天资所来,非学历所致也,当代展厅,淡墨柔翰,风行一时。八届国展最多,如此办展,不知导问什么。
&&&&明朝黄道周,独开大道,上学钟索,沈曾职说他“笔精致政尔参钟索”是中肯的。
&&&&能把粗旷,方朴的北碑,用帖的笔法写了流美的行书,这个赵子谦,本事还是挺大,有人说他不如“邓””包“写的有“金石味”骂他,北碑之罪人,如用辨正法看,这就是他赵家之风,干吗!写碑的都要一样子,太不明主了。
---《和同道谈海派》
&&&&有人临碑帖,拿来就写(不采道)对笔法、结构、章法一点不知,心中底没底,故在其作中反映不出古人那种豪迈的自信。
&&&&熟中反生,必须要勤奋,有目的地加东西进去,自然不会俗化,“活而生吗!”
&&&&写大字要高瞻远瞩、凌空取势,用笔灵活,不可用死力,方见大气,奇古。
&&&&用笔,笔头要松致而苍雄,毛涩而清润,万不可以脏为拙,为厚,境界上不去,当今许多书家不悟此道。京华王镛是这方面的研究高手。
&&&&写字时要以心仪,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字的感觉,这样字中,中侧锋交融,天机凸现,那里用得着听那么多乱弹琴,用笔转换,和手协调作战,方笔翻折出圆通之致,圆毛使转生奇掘之姿,此为我书时所悟也。
---《和书友谈中锋》
&&&作书要心致专一,不要老怕笔中无墨了,熟时,凭手感就知道何进该快慢,何时该提按,挤墨,王锋草书一写几十字,到最后,提笔绞锋,用挤墨(自然调锋,聚笔把墨挤出来)写出如蚕吐丝的飞白,现代,林散之,沈鹏,将此法玩得淋淳尽致,挥洒自如。
&&&不懂用水法的书法家,谈不上对笔墨有研究。
&&&在没有成书家之前,好人是好人,写字是写字,不要用好人+写字=书法家这样的公式来解读,人品即书品。&---《谈人品与书品》
&&&&书法要大气,有趣味,但不可玩花样,作怪。要有真气在。写时要投入情感。
&&&&写投稿参展书法,最好先看书,调整一下心绪,然后,练习甚至胡写一会儿,觉得心畅手敏时再正式创作,乃佳。
章法要和而不同 。
&&&书法之进要勤动眼(读书)勤动脑(分析思考)勤动腿(游名山大川,拜师访友)少动笔,我认为书法不是练字练出来的。
&&&&对有相当技法的学书者来说,练心比练手更重要。
&&&&黄山谷云“书法要拙多于巧……”然当代之书,不究书史之病,视赵董书病为金丹,专务侧媚,少篆隶笔意,缺浑成深致。
&&&&学唐人书,得法而布局均匀,难入晋人之室,艺术在于对比布白,邓石如,有所悟,明人小楷不知此理,少朴和奇趣,献之《十三行》书生龙活虎,真天才书也。
&&&&今天在上海观看国宝展,古人字势雄强,笔法精到自然,提按顿挫,锋芒,松致清润,可见其当时用笔之类型(硬毫)今人之临古人,不思其工具,盲目用功,何日能醒。&
&&&学书关键要得用笔之意,楷、隶、篆、魏,以草等各种笔,只是起收在变中间没变可能用笔千古不易,就是指的这种中间中锋行笔。&
&&&&学习书画,关键要有好老师指点,少走弯路,首先这个老师造诣一定要高,人品高,修养好作品保高古,如当代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
&&&书画最后都讲格调,韵致,不是工夫越深就好,如天姿,悟性,字外功不好,每见刻板。&
&&&&西安薛养贤书,得一散致,高古平和,大家哪知道他汉隶功夫深,小楷也写得有情趣。
&&&&沈尹默讲执笔法那么多,一看他的字,就知道是乱弹琴,作书要心手相合,执笔要松、自然,用笔要狠,落笔要轻灵,不可让笔锋拖在纸上,大米“刷”字法可多玩味的。
&&&&有的老人家说:“你一家还没写象,就开始写别的”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写,再说从书法的角度看,写象了有何意义,我崇尚“操千曲而知音”。历史上那个大家是只学一家的。独特的书法需临历史上多家碑帖,找到书法的美学共性,特征,再融入时风,个性才能变创出自己的体来。
&&&&传统如地壳,大家挖得浅,慢慢地都缺养料,如果狠一点,技术精密点,可能探出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整齐化一是书法中最低级的审美表现形式,古人称为“状如算子”真正的优秀作品是对立统一的强细,点画空间,墨色,章法的对比,在变化中求融合,在融合中求奇,求自然。
&&&&我主张开始学书,最好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因为这些传统都是前人或前辈,以心血换来,不要有所怀凝,聪明的人是站在别人的劳动果实上前进的。&
&&&&书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杨守敬说“天份第一,功夫次之”。
&&&对一理论要细心研究,大胆尝试,一定要理创结合,不能只顾做梯子,而忘了爬他楼梯。
&&&&学书如盖房子,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基础似材料,只要有一些材料到位,就可动工(创作了),然后在施工(创作)过程中缺什,进什么料(基础,传统),这样又省力(不白忙活)又省钱(花钱学些与创作无关,无用的东西)。
---《谈传统基础》
&&&人品学问在书法中很重要,如以书比,比启功写得好的还是有的,而启老在于人书俱佳,能把自己的学问,人品、气质、在作品中展现得如此丰富,真醇,雅静,你不服不行。
&&&&夜读吴俊卿对封泥的话语“方劲处而兼圆转”真妙语试金文一幅,较他日不同。
&&&&传统是我们吃的奶,可以长身体,但不可作为假古董寄在身上,则失之于怪。
&&&&学书不可太专一,要广博,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创作不是重复古人的技法,而是用古人的技法塑造个人的审美情趣。就石鲁而言,如按王右军的技法,他是要挨手板的,书法功力不深,线条不丰富,但凭借他绘画的大才子气和对中国美学的理解,你看他气掀墨海的行笔,受秦砖汉瓦所浸染的线条,点画,金石味极浓。那种诗人的真情,书家的狂教,使你看起来,也不自觉的狂放起来。杨雄的“书为心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是一位大家。---《和友人在拍卖会上观石鲁书法谈》&
&&&&作为一名书法家,首先要读懂规则,学会规则,然后才有能力和方法去超越规则,超越古人。
&&&&大家需掌握规则,融合时风才能总结出自己的规则。
&&&&传统是取之不尽的书家养料,他可以让书家迅速前进,只有研究传统和当代,自己的头脑才会清醒,目标才会明确。我们的临碑帖才不会的“白忙活”。&
&&&&吾书时最喜儿时读鲁迅《故乡》中“深蓝的天园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月光曲》中的那位育姑娘恬静的面庞,我常梦此境,故书风犹喜,平静,淡远。
&&&&在创作上应有排他性,在赏评上应有容纳量,这样自己才进步的快。
&&&&一个只抄过几天王右军的兰亭序的人来谈要“继承传统”和一个以“口书”“脚书”耍杂技的人来“发扬传统”是多么可怕。---(看某场笔会所感)
&&&&日吾书多取法杨凝式《悲花帖》,爱其闲逸散朗,自然天成,境界颇高,其章法,字距错落有致,行距较他书清阔,为后世所宗,董其昌,八大山人,似从此所出。
&&&书法首重笔法,后以气韵为胜,笔法为实,气韵为虚,得实处易,得虚处难,在一悟字。
&&&书法创作的提高,当然需要不断的和古人打交道一临古帖创作,取得第一手真,这只是一个方面,同是还需要多学古人和当代人的优秀作品。一件作品,首先要学他人的长处,眼光很重要,必须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知道他们的优势。但有些优点,我们不是拿来就可以用,须加以选择,“煮熟”,这样吃了才能消化,成为我们自己的肉,吃羊肉长羊肉是没有意义的。
&&&临碑帖不要是把书中的文字抄一遍就可以了。这样的临,毫无意义。必须找到里面,单字,群字,章法,结构的规律,单化训练一根线条和单字结体变化能有多少可能,,每种变化所发生的章法又如何?探索用笔、用墨的方法,参照当代在这一方面有建树的专家的研究创造成果,悉心摹仿,把他人的优点,变为我的长处,自可成矣。
在观看别人的作品,首先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带研究的态度去看,不能自满,只知自己优点,不看别人优点,这样是不会进步的。
&&&薛养贤书法很感人,优闲自然,章法象四川人摆门龙阵的样子,有技法,智谋在里面,点画,结构象峨眉山,神龙架,含有郁郁葱葱的山林气,能得此景,着实不易,这要靠天份领悟、勤奋,养贤先生的字,就象他的人,很静雅,然而他的悠闲的背后,其痛快的一面非常人能及,早年他,大学毕业后,又进修于中美,北大,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技法,美学的修炼,并亲得大师指授。这不是那些提两个苹果、香蕉去拜访名人,合影一张照片,可以得到的,我认为,书法必须“口传心授”才能得要领得法,没有受大家指授的人,一般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和书家吴川淮谈薛养贤》。
&&&毛国典是这几年入国展的高手,和笔者交往多年,他勤奋善悟。我认为他还是走传统一类的人,书即皆佳,为我刻的“林俊印”。自然清新,似信手拈来,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然在静雅中又透了纯朴古秀,故传汉印之味。他的印都是左手刻的,用刀如笔,耐人寻味,其书画和印相通,传统功力颇深,那个以《礼器碑》筑基参简书的《毛国典体》这两年着实让他火了一把。&&&---《和书友谈毛国典》
&&&&何应辉,王镛,孙其峰,王学仲以书笔作画,以画笔作书,浑然化机,乃一代大家。
&&&&苏东坡论诗提到“简古”“淡泊”等,长安养贤先生笔上参禅,悟得此境。
&&&&我临帖常采用绘画,写生第一感觉摹写法,找大感觉,求特征,就象谈恋爱一样,最
最初的感觉是最新鲜的,最新鲜的,临帖追求写生的效果不致成书匠。
&&&&我没想法从不愿意动笔。
&&&&米元章沉着痛快,我们主要要去感觉那种用笔的变化情感和节奏。
&&&&白云腾的草书境界很高,墨色很清,章法处理平和自然,虚实关系也很好,如果能从林散之,卫俊秀两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他的草书是有研究价值的,是书家之书,而不是官员之书。
&&&&明清之际,只有王铎才能和董香光抗衡。
董其昌笔参禅意,得一秀色。
&&&&郑墨泉接洽是个悟性很好的青年书家,深研究秦砖汉瓦,隶书,晋宋法帖,多有心得,近年似从东坡得消息,参之已意。吾观其大作,篆书质朴生动,行草秀逸多姿,与流行的行草“米流”拉开了距离,其印得汉印“三味”封玺之古,始从清之“变”中见墨泉印风。
&&&&沈尹默一辈子,处处讲中锋,五指执笔法,假学二王,但什么也没学上,单字孤苦无神,全篇没节奏,没变化,写入书史,难以服人。
&&&我不喜欢启功的字,因他主要是以才学形成自己的体势,点画技术性不够高,防伪功能欠锤练,但作品中所透露的书卷中气,高古,简静一段造假者学不来。
&&&&今天翻《兰亭作品集》见王永坡作品,行草书条幅,取法晋宋之间,用笔极为精到,线条质感很好,中侧锋的运用,构成了极深的表现力,力度感额强,圆润而清雅的多维空间关系好,是难得的代表作,尤显清逸,高古,恬静,墨色丰富,为当代青年书家才俊之作。
&&&&弘一的字,远远看去几乎不知有字,乃得空灵之妙。于右任的字艺术性高雄浑博大,稳中生奇,奇中见稳,不易找到规律,难学。笔中锋始圆,笔圆则气厚矣,蜀中刘新德对此颇有感悟,见其作空灵的自然,不轻佻,古意盎然,为学谢天量之高手。
&&&&青年书家吴川淮,文书并茂,其行草取法二王,米芾得杨少师意最多,圆通而遒劲深厚的线条加上他对章法的独特感悟,空间感处理颇具画意,及浓浓干枯的墨色构成,使其整幅作品达到了一种有传统,抒情,不拘成法的高逸境界。
&&&&做人要老实、谦虚,但搞书法要“调皮”。---《谈做人》
&&&&王右军的《兰亭》出于性情,笔法丰富,文采也美,章法自然。修养高,才能写出。
&&&&高二适的字,格调高,气息流畅,林散之的字象草绳,吹得太高,但他对墨法有研究,源于黄宾虹,无黄字的古质。
&&&沈鹏题展标,题书名很有特色,大小穿插,隶意,公羊砖文笔意,游荡其中,很别致,章法疏密变化大,诗意浓,有书卷气。
&&&卫俊秀,小字好,条幅都一个样子,吾不喜,他的小字自然,线条伸得开,有风骨,像他的人,下笔入得深沉着,出于傅山。
&&&吴振锋先生是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家,理论家,学养深、著述丰。隶书早年师汉隶,又问道于书家张海、周俊杰,得《张迁》笔势最多,近年参之简意,箫散古淡,为世人所推崇,偶作章草着力于《章草草决歌》加之隶书功力深,不为世俗学王瑷仲草之浸染。其下笔自然,简远,妙在笔画这外。&
&&&&陆维钊、欧阳中石、陈振濂,他们不是纯书法家是大学问家,他们是对当代书法科学建设,书法构建与书结意识形戊有重大贡献的大家。
&&&石开先生是继齐白石之后,客居京华的大篆刻家,篆书结体奇特高古,线条挺劲遒丽,化之于石,渐成奇丽的石家印风,书作近几年,大都以古墨研而书,苍润清和,为世人所重。
&&&&近日,我犹喜谢无量之书,他走的碑帖结合的路子,字写得“朴”虚和,有和右任公接近的地方,没有沈写二王的华丽,温蕴,当代许多人学谢不知此道。其结体奇崛,平和,是典型的文字,雅态可鞠,人称“孩儿体”。
&&&&赵冷月,作品超凡脱俗,晚年变法,颇具创造力,参之魏法,一破往日的格局,在技法与审美意坑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应当学习。
&&&&董其昌,对水法颇有研究,八大以学其超凡脱俗,参章草空灵,成一代大家。
八大的用笔浑成,源于古篆,用墨滋润,源于董,能在淡墨中显精神,让人百看不厌。构图颇有意思,其灵气一般人不可此。
&&&&徐悲鸿的书法不在画之下,他画的马,一辈都在以浓淡的笔墨去配合西洋的素描,而少中国画独有的意境,算不上是国画。
&&&&吴昌硕用他自己的笔法写石鼓文,右肩耸,形成一种特有的风貌,但他的画不如齐白石有生活气息。
&&&&当一个人写字,人人都能看懂,作美术字时,那他的艺术体就是癌症晚期了。
&&&&江锦世是范曾大师的高足,专业是中国画,以隶参加过“八届国展”,这个山东人写汉碑很儒雅,和他的人一样,此幅中堂,取法《石门颂》又有《曹全碑》意趣风致。结字平和高古,线条绵厚,和一般人楷书加上尾巴有别,结人呈现出一种高人雅致的诗书情怀。
&&&&崔学路先生,德艺双馨,吾曾问道于他,这三幅作品是先生教我写大字的手稿,体势出自《贤良方残石》先生软硬皆善,学尚汉碑用功多年,得汉隶三味。此三大斗字,用笔生猛,参之米芾的刷笔,和金农的简味,飞动录朴,气势夺人,继有章草之空灵,又有汉魏之浑动,破体翻墨,生动盎然,雄奇清丽,实为难得。《在西安科技大学讲学,谈中锋用笔》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p汉化游戏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