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机器人技术将对传媒业产生哪些影响?

融资4个亿,澎湃B轮融资成功对传媒业意味着什么?

骄阳似火的夏天,澎湃完成新融资,对传媒行业来说,可谓正当其时。

8月8日,澎湃新闻宣布完成B轮融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简称“上文投”)独家战略投资4亿元,对澎湃新闻运营主体——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增资入股,并成为澎湃新闻第二大股东。

此次融资完成后,澎湃将启动新一轮发展计划。多个涉及内容、技术、运营的新板块全面启动,并同步启动了“中国城市文化品牌计划”、“新消费品牌合伙人计划”等政务、商务服务项目,一场更加澎湃人心的传媒晋级之路已经展开。

澎湃成功融资4个亿,不仅是传媒圈近年难得的大手笔,也再次定义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市场价值。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澎湃的成功融资对传媒行业也具有“风向标”意义。

每年7月,澎湃都会宣布一个新的大项目,今年的尤其亮眼。

除了宣布完成高达4亿元的B轮融资,澎湃新闻还发布了新一轮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了一系列新板块、新业务。

其中,智媒开放平台依托澎湃新闻的全面实力和转型经验,为媒体和内容行业提供包含内容生产、审核、分发、商业化全链路和生态化建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澎湃明查中英文网站平台将以网站为基础,辐射各大社交平台账号运营矩阵,动员广泛的、专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核查报道,在核查报道中塑造一个真实的、多彩的中国。

澎湃牵头发起的数字内容生态实验室,旨在打造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数字内容安全与治理研究与服务机构,开展内容生态演变机理及其调控对策机制研究

此外澎湃新闻还将推出中国城市文化品牌计划,围绕城市IP打造,重估城市文化品牌价值,探索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新路径,鼓励城市文化产品生产与投资,服务城市文化消费新圈层。

新消费品牌合伙人计划则将重点服务成长性品牌,陪伴新消费品牌共同壮大,推动多重挑战之下中国的制造的韧性成长。

上述平台和计划,均切合当下的市场需要或行业发展趋势。B轮融资在手,澎湃新闻已迫不及待地展开它的新征程。

很多人可能会对澎湃新闻,选择当下这个时机完成融资感到好奇。

但对于澎湃这样的媒体转型先行者而言,发展战略向来是“以我为主”,“不问云卷云舒”的。

在新技术不断出现、全球传媒生态不断蝶变的时代,媒体的主动发展往往需要更多的资本。而这次的大手笔融资,显然有助于澎湃把握市场机会,启动更多新项目,并谋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澎湃内部有一句话:“不发展毋宁死”。

这样的精神,意味着澎湃对于把握时代机遇、坚持自我、不断革新和创新的动机是很强烈的。

完成B轮融资,一方面是获得资金支持,让澎湃新闻的业务加速布局、规划加速实现、规模加速达成。

同样重要的是,上文投带来的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和对未来发展的压力,必将更有力推动澎湃新闻进一步深化改革,再一次澎湃前行。

根据相关资料,上文投由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和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由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总规模120亿元,首期规模55.5亿元,在业内有丰富投资经验。

这样的实力市场化机构入股,对于澎湃的益处可以想见。

回顾澎湃新闻的发展,企业化、市场化、勠力创新、敢于“折腾”的特质十分明显

澎湃的“出生”恰逢2014年,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发布。在上海各方的关心、支持和推动下,当时的创业团队以东方早报为基础整体转型启动了澎湃新闻。

把一个颇具影响的纸媒“整建制”转变成一个移动互联网内容团队,这在当时传统媒体界史无前例,也就此成就中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此后8年,呼应各界各方的期盼,澎湃不断运用最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和方法,让严肃的时政新闻变得好看耐看,让单调的文图表达变得丰富多彩,让单向的传播灌输变成为自觉互动取得了很丰硕的效果。

2016年12月,澎湃首次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获取资金支持的同时,借力外部资源推动澎湃的内部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8月的再次引资,也因此备受关注。

回顾过去8年,从新媒体到全媒体、从平台化再到生态化,从内生扩张型到外生矩阵式拓展。澎湃一步步确立了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地位,也进一步转型为全链条内容生态。

上文投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陈乐在谈及入股澎湃时曾表示:澎湃既是上海的澎湃,也是中国的澎湃。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也必将成为世界的澎湃。

从历史定位看,处于上升期的中国,需要也必将诞生一些领先的全球互联网媒体。澎湃处于很好的竞争身位。

从对行业的发展促进看,澎湃作为媒体转型的先行者,其发展史上的一个个举措,某种程度上也在引领传媒行业的转型大潮,向业界呈现自己的解决方案。

如果说5年前、8年前,还有传统媒体认为无需融合转型,那么现在几乎所有媒体都已经意识到了融合转型的必要性。

但现在,媒体们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转型范式,从技术介质到组织架构,从生产行为到传播意识的全方位的转型,进而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达成自我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澎湃新闻的这次融资,对传媒行业而言,必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澎湃的持续向前,不仅验证着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的可行,也不断刷新着市场对这个发展模式高度、广度、深度的认知。

这是此次融资另一个重要意义。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炒股开户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红包,100%中奖!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俊 SF065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首
 

下一个五年:传媒业的模样或许是这样!

文丨李淼 白雪 徐可 来源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未来,媒体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近日,新浪、腾讯两大门户网站分别在京举办了媒体发展峰会,来自谷歌、Vox传媒、Vice公司、新浪、腾讯等国内外知名新媒体机构的负责人,以及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判。 接下来的几年,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将被如何改写?未来的媒体将是何种模样?

编辑怎么办?学做产品经理

在新浪,编辑的角色和岗位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往编辑们的工作模式就是快速发现内容并发布到网上;而过去的一段时间,他们要把每一条资讯、每一篇稿件、每一个专题当作一个产品去做,不仅要考虑内容及其在不同终端的呈现与传播方式,还要考虑它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新浪网副总裁、新浪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将之称为“超编辑的全息产品经理”。

一只巨大的鲸鱼从篮球场的地面飞跃而出,掀起巨大的浪花,这一切仿佛真的一样,而且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增强现实技术(VR)创业公司MagicLeap日前公布的这个视频让周晓鹏非常震撼。

“这样的技术可能会完全颠覆和改变我们对于内容的定义,改变我们对于媒介的定义。未来的资讯将是全息的、立体的、体验式的。”在周晓鹏看来,这样让人惊奇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无论未来媒体的介质形态如何,其内容呈现一定是多元化的,就像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动态报纸一样,可以实现互动,实现真正的可视化。

这样的趋势也让周晓鹏感到,门户编辑以往的工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为此,新浪新闻今年提出了从中层开始要变成“超编辑的全息产品经理”,不管是处理一条资讯还是做一篇稿子或一个专题,都要求编辑把它当作一个内容产品去做,一方面要体现媒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用户的体验。“未来我们的编辑应该是‘编辑+产品经理’。”

周晓鹏强调,作为内容的组织者,编辑所考虑的因素必须是多维度的。“是不是有信息增量?是不是有视角增量?是不是有情感增量?新浪所有内容产品的出发点是能满足这些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我们希望一个好的产品能同时满足这3个维度,既能让用户拥有知识,也能让用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还能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也指出,新的传播环境下,内容生成者必须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来应对变化。“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具备写稿能力,还必须具备社交能力、传播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变现能力。”

新闻怎么做?数据化或成主流

财新传媒首席技术官、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注意到,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数据新闻成了热门领域。在黄志敏看来,除了“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数据新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媒体连接技术的一扇门。

从2013年6月启动数据新闻业务,10月成立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以来,财新传媒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生产了数百件数据新闻作品,也在国内外拿了不少奖。据黄志敏介绍,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目前有十几名成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有的在编辑部门,有的在设计部门,有的在技术部门,专职做数据新闻的只有5个人。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虚拟”的部门。“这样的方式能保证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调动人员,又避免了部门划分带来的不便。”

最近两三年像财新传媒这样开始重视并投入数据新闻的媒体机构,还有澎湃、南都、腾讯、网易、凤凰以及无界等,有的还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和职位。《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路透社等国外主流媒体也早已将数据新闻作为重要战略。

数据新闻缘何重要?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2013年“十一”期间,游客在九寨沟大量滞留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此前媒体及当地旅游局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性报道,这样的状况完全可以避免。事实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新闻能够告知人们的还有很多,微观的如交通拥堵情况、流行疾病来袭等,宏观的如经济指数变动、某种社会危机预警等。

在黄志敏看来,数据新闻对编辑记者了解和掌握技术,对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无疑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未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呈现能力及技术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引入大数据分析、机器人写稿、人工智能等。”

正如谷歌大中华区副总裁石博盟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所说,大数据将对我们今天的一切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大数据诠释宏观社会现象对用户的影响,为用户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数据新闻教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样的趋势。

不过黄志敏也指出,目前业界对数据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国内从事数据新闻的人才不足千人。“很多媒体关心做数据新闻怎么赚钱。坦率地讲,数据新闻解决不了媒体当下的难题,现在媒体的困境是内容不能变现。数据新闻只是增加了报道的手段,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

但黄志敏坚信,数据新闻未来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短期可以挣小钱,未来可以挣大钱”。他建议,业界短期内不要高估数据新闻的威力,但对其长期的威力也不要小看。

媒体怎么变?科技含量少不了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近来有一个新爱好——玩无人机。有一天在操控无人机航拍自家小区时,刘胜义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未来最新、最有效的房地产宣传方式。在他看来,新硬件缔造着新的生产力,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而技术几乎可以重塑媒体行业。“对媒体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埋葬’过去的经验,用技术打造更加智慧的媒体。”

近几年,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新闻产品,一些年轻的科技公司和新媒体平台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玩转”传媒业,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比如风头正劲的运动相机厂商GoPro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是内容公司,做内容是其第一大战略。GoPro今年1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销量增速非常快。在GoPro首席执行官尼克·伍德曼看来,GoPro之所以能在全球迅速扩张,是因为其受众非常欣赏他们的内容。

据介绍,GoPro鼓励人们去追寻激情,比如通过GoPro编写游记并跟大家分享,而GoPro会给出一些奖励,如500美元一张照片或者1000美元一个视频。这样的激励之下,不断有人成为专业的旅行者并持续创造优质内容。“内容是我们的核心,硬件只是辅助。我们要确保大量投入在软件开发当中,这些软件不仅仅是去捕捉内容,还要把内容放到云端,让用户的手机能够去接入、分享。”尼克说。

4年前创建的网络媒体Vox传媒,当时并不为市场所看好,而现在,Vox传媒已经成为一家拥有7家超级垂直媒体、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优秀媒体。优质的内容之外,技术层面的强大支撑也是其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与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传媒业所重视。沈阳在发布《未来媒体趋势报告》时表示,2015年对中国媒体而言是两个“元年”,一是无人机应用元年,二是机器人写作元年。这两大技术在媒体报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他看来,无人机、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及大数据都将成为媒体未来的新起点。

刘胜义指出,现在被颠覆的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硬件、软件和内容领域都在发生变革。硬件方面,新设备层出不穷,缔造着新的生产力;软件方面,社交与搜索正成为新的内容入口;而内容已不再是单纯的资讯,而是“信息+产品+服务”的复合体。

“任何新的媒体形态,都会很快被定义为传统媒体。”在刘胜义看来,我们正处于以媒体不断变革为新常态的时代,对此,媒体人应保持3种“归零”状态:“经验归零”,即充分拥抱科技的想象力,打造新媒体形态;“心态归零”,把心态摆平,把姿态放低,作为一个平台的搭建者,以开放心态应对变化,连接创造与需求,连接个人与大众;“认知归零”,面对新的内容在观念上转变思维,构建创造新内容的复合能力。

这与周晓鹏的观点不谋而合。周晓鹏认为,未来的媒体一定是技术驱动、产品驱动的。因此,未来的科技公司也许不会成为媒体,但未来的媒体一定要成为有科技含量的公司。

“当我们探求未来媒体是什么样子时,首先应该放空自己,不要局限于现在的行业和业务,我们应该去看趋势,看我们行业之外的科技领域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因为给我们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于外部。就像改变和颠覆出租车行业的不是出租车公司,而是滴滴打车一样。”周晓鹏说。

纸媒不想out就关注这些技术

无人机:超越记者到达极限

无人机已经成为许多媒体报道重大突发事件的“秘密武器”,其广泛应用,使得媒体报道突破记者的极限,能够到达记者以往无法到达的角落。

2013年4月,美国公共电视台利用无人机俯拍焚烧草原的场面,画面极具张力;

同年11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用无人机“鸟瞰”了菲律宾台风“海燕”重灾区。

2014年8月,江苏昆山市金属制品公司发生爆炸,腾讯新闻和《都市快报》航拍新闻被多家媒体转载;

2015年天津港“8·12”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新华网无人机拍摄到爆炸核心区域的高清图片,震撼人心。

机器人写作:推动媒体自动化

《华盛顿邮报》在2012年制作了第一篇机器新闻;

《纽约时报》通过机器学习脸谱上的“爆文”特征,让“机器人记者”独立制定标题、摘要文案和配图等;

《卫报》将社交网络上的分享热点和关注热度进行统计分析,随即进行内容筛选、编辑排版和印刷,最后由机器算法分析生成一份报纸。

新华社在11月7日推出自主研发的“快笔小新”,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机器新闻的生产。

VR&AR技术:开辟新闻新视角

VR&AR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通过硬件设备的系统搭建和软件内容的产品服务,为市场提供虚拟现实的新型体验。VR和AR让新闻记者能够更直接、真实地抓取新闻要素,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切身、自主地体验到现实场景,这种超越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时空的新闻呈现,开辟新闻新视角,让身临其境读新闻成为可能。

《纽约时报》在10月宣布推出新闻VR应用程序“NYT VR”,订阅者会收到免费的Google Cardboard,然后通过NYT VR应用观看新闻故事。《纽约时报》后期将会继续推出更多的VR新闻报道,涵盖叙利亚难民营、埃博拉病毒幸存者等话题。

传感器技术:驱动万物媒介化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广泛:媒体可以利用精确的传感数据,在突发性报道中及时反馈信息(如地质勘探传感器在地震报道中的作用),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根据用户定位传感器,媒体可以定向推送本地化新闻及资讯服务;利用生理传感器,媒体可以实现对广告、视频效果及用户体验的前期监测……

《华尔街日报》曾借用用户手机上的GPS定位及运动轨迹,根据用户提供的公开数据,创作了“看图猜城市”的可视化互动新闻;

BBC探索频道利用声音传感器将录音转化为频率,把传统广电报道的形式转化为数据报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